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臺灣白芷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白芷
發文日:103/08/28
臺灣白芷

臺灣白芷
學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Benth.& Hook. var. formosana (Boiss.) Yen
科名:繖形科(Apiaceae)當歸屬(Angelica)
別名:芷、白茞、香白芷、杭白芷、臺灣當歸、野當歸、臺灣獨活、芳香、澤芳。
英文名稱:Baizhi Angelica
分布:臺灣山區或草地灌叢中,但分佈少;或人工栽培繁殖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2公尺。主根粗大直生,有支根。莖直立粗大、具細縱棱,中空,圓柱形,莖基部呈紫紅色,近花序處密生柔毛。葉互生,下部葉2-3回羽狀分裂,葉形為卵形至長卵形,邊緣密生尖銳重鋸齒,僅脈上有毛,基部擴大成鞘。複繖形花序,花頂生或腋生,總苞鞘狀;小總苞片多數,披針形;花瓣5枚,黃綠色,卵狀披針形,頂端內曲;雄蕊5枚;子房下位。果實為雙懸果,橢圓形或近圓形;種子扁平橢圓形,分果具5果稜,側稜成翅狀。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根部
效用:祛風解表、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之效。陰虛血熱者忌用。

在野外一般生於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廣布北溫帶和熱帶山區,植株高、莖粗壯,具紅斑,白色的複繖形花序,非常優雅,亦作為觀賞植物栽培。近年來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引進栽培,適應東部地區栽培環境,根部產量極高,為具發展潛力保健作物。

以根入藥,中藥名為白芷,其葉片亦可供藥用。其性味辛、溫,入肺、胃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之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皮膚燥癢、疥癬、寒熱頭痛、眉棱骨痛。內服煎湯,或入丸、散。外用可研末撒或調敷。其成分含揮發油、數種香豆素及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熱鎮痛、解痙、抗菌、抗癌之功效。

白芷功效很多,但食用過多易出現全身痙攣、抽搐等症狀。另外,白芷具有光敏性,使用後曬太陽過多易造成皮膚發黑現象。陰虛血熱者不宜服用白芷。

白芷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較長,性喜溫暖濕潤之環境,故乾旱環境較不適合種植白芷。選地以平坦、通風良好之地點為佳,以排水良好及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較適合,黏土地和排水不佳之土壤較不利根部生長,土壤pH值在5.5 - 7.5之間皆可種植,對土壤pH值適應性較廣。因主要利用部位為根部,土壤排水不良會導致根部浸水而腐爛,影響根部產量及品質。若砂質土含量過高,除了土壤保水力不佳之外,易有線蟲為害,因此在土壤的選擇上以砂質壤土為宜。白芷利用種子繁殖,種子在15-20℃的條件下發芽率較高,並以當年新鮮採種之種子有較好的發芽率。因白芷植株較為高大,株高可達1-2公尺以上,栽培的行株距需較一般作物為寬,行株距以120 × 60公分為宜。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 p378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3)https://read01.com/zh-tw/73QB4.html#.WXhKX4SGP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