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馬鞭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馬鞭草
發文日:103/08/28
馬鞭草
馬鞭草
學名:Verbena officinalis L.
科名:馬鞭草科(Verbenaceae) 馬鞭草屬(Verbena)
別名:鐵馬鞭、鐵釣竿、茶米草、馬鞭草(名醫別錄),鐵馬鞭(華東、華南),馬鞭子(雲南),馬鞭稍(滇南本草、四川),透骨草、蛤蟆裸、兔子草(江蘇),粘身藍被、土馬鞭、風鬚草(廣東),蜻蜓草、蜻蜓飯(浙江、福建),龍牙草、白馬鞭、瘧馬鞭、鐵釣竿、鶴膝風、紫頂龍芽、Marupoyomu(排灣)
英文名稱:European Verbena
分布:臺灣全境中低海拔山地、平野、荒地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30-100 cm。莖直立四方形,近基部可為圓形,節和棱上有硬毛。葉對生,葉片倒卵形或長橢圓形,羽狀深裂,葉粗鋸齒緣,兩面有毛,背面脈上尤多。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細弱,小花淡紫色至藍色,花冠唇形,無柄,最初密集,結果時疏離;苞片稍短於花萼,具硬毛;花萼有硬毛,有5脈,脈間凹穴處質薄而色淡;雄蕊4枚,著生於花冠管的中部,花絲短;子房無毛。蒴果長方形,內含4個小堅果,花、果期在夏、秋之間。
繁殖方法: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通經散瘀。全草有小毒,孕婦慎服。

現代人將馬鞭草充分應用在生活中,從入藥、做菜、花草茶、肥皂、精油等,其清新自然的香味可舒緩壓力,現已有多種園藝品種。

以乾燥地上部分入藥在花開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後使用。在藥用上其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脾經。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利水消腫、截瘧殺蟲、利尿消腫、通經散瘀之效,可治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感冒發燒、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肝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尿路感染、陰囊腫痛、月經不調、血瘀經閉、牙周炎、白喉、咽喉腫痛等;外用可治跌打損傷、疔瘡腫毒等。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苦杏仁酶、鞣質、hastatoside、羽扇豆醇(lupelo)、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桃葉珊瑚甙(aucubin)、蒿黃素(artemetin)。葉片中含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腺甙(adenosine)、β-胡蘿蔔素(β -carotenne)。根和莖中含stachyose。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擬副交感作用。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55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p178 台北南天書局
(3)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