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艾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發文日:103/08/28
艾


學名:Artemisia indica Willd.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艾屬(Artemisia)
別名:艾草、炙草、黃蒿、醫草、艾絨、餅草、艾蒿、家艾、端五艾、五月艾、Karan-gasun(泰雅)。
分布:臺灣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50~120 cm,全株密被白色絨毛。莖多分枝,葉互生,葉片羽狀深裂,葉面綠色,葉背呈綠白色。頭狀花序多數,黃色或淡褐色管狀小花集合成花序,排列成複總狀花序,花期秋天,果實為瘦果,瘦果長橢圓形,瘦果上有冠毛。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之功用。但不宜長期使用。

艾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具有獨特香味,在民間使用廣泛,民間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時將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防瘟疫疾病。在養生保健方面,諺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其應用在民間十分普遍,將艾草作為薰香沐浴或入菜作點心,甚至使用在中醫針炙,將曬乾艾葉搗成絨、製成艾卷,點燃用以熨灸人體穴位治療疾病。古代民間有掛戴艾葉、食用艾葉以及熏艾煙以「避邪」、「禳毒氣」之習俗,實質上便是利用艾葉來預防各種傳染病及保健強身,一些史籍記載,於端午節「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煙」等民間習俗,艾人即以艾草紮成人形,懸掛在門窗上以禳毒氣;艾虎,即用艾作虎,戴以辟邪;艾酒,即浸艾的酒;艾糕,即加艾製成的糕餅;艾煙,即燃燒艾葉放出的煙,所以在古代就已廣泛應用艾草作為養生保健用藥。

艾草用於治病已有千年歷史,在歷代本草均有記載。其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艾草又被稱為「醫草」,《本草》記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可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髮油含量多,有1.8-桉葉素(佔50%以上)、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等。葉片含礦物質、脂肪、蛋白質 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現代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適應性強,適合在向陽、排水良好之環境生長,但以濕潤肥沃之土壤生長較佳。  

參考資料:
(1)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15/5/31/n4446997.htm
(2)A+醫學百科
(3)壹讀https://read01.com/g4dM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