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臺灣百合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百合
發文日:103/08/28
臺灣百合
臺灣百合
學名:Lilium formosanum Wallace
科名: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屬(Lilium)
別名:百合花、野百合、喇叭花、山蒜頭、山石蒜、通江百合、高砂百合、師公鈃、師公鈃仔花、山蒜瓣、百合。
英文名稱:Taiwan Lily
分布:臺灣全境海岸、平野至中央山脈高山地帶
形態:多年生宿根草本,高約30-120公分。白色或棕黃色的肉質鱗莖,著生於地下呈球形或廣橢圓形。地上莖由鱗莖生出,莖軸為綠色並常帶紫斑,細長而少有分枝。葉互生,無柄,葉片披針狀線形,全緣,無柄,厚紙質或肉質,下表面側脈隆起。花頂生單朵或多朵側生;花冠喇叭狀,有香味,白色而有紫褐色條紋;花被片6枚,倒卵狀披針形,微反捲;雄蕊 6 個,花絲長,花藥黃色或黃紫色;花柱細長,柱頭 3 裂,黃白色或青色;子房上位,圓柱形,有 3 室,各室有多數的胚珠。蒴果圓柱形,3鈍稜,成熟時自頂端開裂,種子多數,扁而薄,淡黃褐色,周圍具薄翅。花期春、夏間,果期夏、秋間。
繁殖方式:種子、鱗莖
利用部位:鱗莖、根、種子
效用:滋陰潤肺、清心安神、解熱止咳。風寒咳嗽、

臺灣百合的分佈很廣且適應力強,從海邊到三千多公尺的高山都有分佈,是臺灣特有的百合品種,以「福爾摩沙」作為種名,屬於四種臺灣原生百合之一,花型優美且芳香典雅,近幾十年來野生種的族群銳減,多出現在野外人跡罕至之處,如海岸邊的懸崖峭壁,近年來臺灣民間與政府單位都有進行栽植復育。

臺灣百合可作為切花或園藝觀賞用。其地下鱗莖球形成瓣狀,略帶苦味,具清香,可生食或煮食。臺灣百合可作為藥用,其鱗莖作為藥材稱為本百合,為百合藥材來源植物之一,藥用功能與其他百合相近,可與百合(註1)同功使用。臺灣百合取其根部使用稱本紫菀,取其種子用稱本兜鈴,雖與正品紫菀 (註2)、馬兜鈴(註3)功效相近,但以中藥真偽鑑定標準來看,並非正品。臺灣百合在臺灣民間使用歷史已久,確為地區性特用藥材。

在藥用上,百合的性味苦、微寒,有小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止咳之功效,用於陰虛久咳、痰中帶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等,尤其適合體質虛弱、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鱗莖具有清涼解毒、止咳之效;種子具有鎮咳之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百合有很好的調節免疫、降血糖、抗腫瘤、抗痛風、抗疲勞的作用,可作為食用與藥用。

在臺灣原住民的魯凱族將台灣百合視為極崇高的植物,族語稱之bariangalay,是在婚禮舉行後出現於湖水旁的聖花。過去在日治時期,只有頭目地位崇高者才能於特殊場合配戴台灣百合花朵,之後才開放給全體族人配戴百合。

台灣百合性喜濕潤、光照,要求肥沃、富含腐殖質、土層深厚、排水性極為良好的砂質土壤,多數品種宜種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種子產量很多,其果莢平均種子數約為1500-1900粒,其發芽適溫約為4-25℃之間,長時間日照處理可促進莖上葉展開速率、節間伸長、提早露蕾及開花。與其他品種的百合比較,台灣百合實生苗栽培具早熟性,亦適用於如低溫、長日照處理等的促成栽培措施來調節花期。

註:
(1)本品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 (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var. viridulum Baker) 或細葉百合 (L. pumilum DC.) 的肉質鱗葉。在中國湖南、浙江產最多。秋季採挖,洗淨,剝取鱗葉,置沸水中略燙,乾燥。生用或蜜炙用。其性味甘,微寒。歸肺、心經。具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
(2)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 f.) 的根及根莖,其性味辛、甘、苦、溫,歸肺經,具有潤肺化痰止咳之效。
(3)馬兜鈴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馬兜鈴 (Adebilis Sieb. et Zucc.) 的成熟果實,其性味苦、微辛、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388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6) p260台北南天書局
(3)A+醫學百科
(4)醫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