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苦蘵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苦蘵
發文日:103/12/16
苦蘵
苦蘵
學名︰Physalis angulata L.
科名:茄科(Solanaceae)燈籠草屬(Physalis)
英文名稱:Cut-leaf Ground Berry, Annual Ground Berry, Lance-leaf Ground Berry, Sennarihozuki
中文別名:蘵、蘵草、小苦耽、苦蘵草、燈籠草、燈籠果、天泡草、燈籠泡草、酸漿、燈籠酸醬、炮仔草、登郎草、蝶仔草、掛金燈、博仔草、疔人仔草、鬼燈籠、錦燈龍、皮弁草、天泡草、洛神珠、白厚朴
藥用部位:全草可入藥。
功效作用:具有清熱、利尿、行血、調經、鎮咳、解毒之效果。

苦蘵為一年生草本蔓藤植物,高約 30-80 公分,莖分枝斜向或直立,全株被毛或近無毛,莖有綠、紫二品種,具四稜。葉互生,具柄,卵形,全緣或波狀緣。花單生腋出,花梗細長,淡黃色,下垂開放。果實為球形漿果,包覆在黃綠色燈籠狀的宿萼中,在花謝後宿萼逐漸增大,膨大如燈籠狀,直徑約 2.5 公分,具 5 稜,綠色,被細毛。花果期在夏、秋之間。

苦蘵可當野菜,將嫩葉以鹽水浸泡過後再予以煮食,因鹽水可除去苦味。當燈籠狀的宿萼便乾黃時,此時果實已成熟可生食,滋味酸甜。

參考資料:
(1) 邱年永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 169苦蘵 台北南天書局
(2) 王仕賢 黃山內 台南區農業專訊第35期:11~14頁(2001年3月)
(3) 烈嶼觀察筆記http://taconet.pixnet.net/blog/post/31589494-%E8%8B%A6%E8%98%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