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韭蘭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韭蘭
發文日:103/12/16
韭蘭
韭蘭
學名︰Zephyranthes carinata (Spreng.) Herbert
科名:石蒜科(Amaryllidaceae)蔥蘭屬(Zephyranthes)
英文名稱:Rosepink Zephyrlily, Rain lily
中文別名:韭蓮、風雨花、紅玉簾、旱水仙、賽番紅花、韭葉水仙、風雨蘭、雨百合、花韭、紅菖蒲、菖蒲蓮、紅花蔥蘭、紅玉蓮
藥用部位:全草皆可入藥。全年可採,挖全草鮮用。
功效作用:散熱解毒,活血涼血。可治吐血、血崩、跌打紅腫、毒蛇咬傷;外用搗敷治乳癰、瘡毒。

韭蘭為多年生草本,鱗莖卵狀球形如薤,表皮為膜質褐色,内側基部生小鱗莖,地下部生多數細根。葉線形,綠色,稍肉質,扁平似韭葉,成簇生狀,葉片如韭菜葉,背面隆起,腹面内凹,横切面爲新月形,全緣。花單生鱗莖葉叢中,花梗上部中空,具 2 裂管狀苞片;花漏斗狀,下部細筒形,帶綠色,粉紅色,花瓣 6 枚,倒卵形;雄蕊 6 枚,3 長 3 短,交互着生花筒的喉部,花柱絲狀突出;柱頭 3 裂,子房下位,具多數胚珠。蒴果近球形,成熟時從背部 3 裂;種子扁平,黑色。花期 4-9 月。

韭蘭性味苦、寒。全草有散熱解毒,活血涼血之效。鱗莖含4種生物鹼,有雪花鹼(galanthine)、網球花定鹼(haemanthidine)、石蒜鹼(lycorine)、多花水仙鹼(tazettine)。全株有毒,鱗莖毒性大,須謹慎使用。

原產地為南美古巴、墨西哥、瓜地馬拉、西印度牙買加。台灣於 1908 年引進。多普遍作為園藝觀賞栽培,適合花壇叢植或美化盆栽庭園,常見於步道、花壇之邊緣栽培點綴,或在山野偶見其馴化自生。韭蘭的鱗莖分生能力很強,主要分取子鱗莖繁殖。於早春挖出鱗莖,選取肥大子鱗莖栽種,當年可開花,栽種深度以鱗莖頂露出土爲宜,幼小子鱗莖則需培養2-3年才可開花。小鱗莖連同根部分開栽種,每穴2-3株,一般每隔2-3年分株1次。喜潤濕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韭蘭生長繁殖很快,管理粗放便能生長良好,其病蟲害較少發生,適應力強生長茂盛,在高溫久旱之後的雨天,常可見其開花繁盛。
韭蘭與蔥蘭(Zephyr lily)容易混淆,二者皆為石蒜科植物,通稱Rain lily,然而韭蘭葉片扁平如韭,蔥蘭的葉片切面為橢圓形似蔥而得名,故可由此區分。不過韭蘭與蔥蘭均有毒性,誤食鱗莖會引起嘔吐、腹瀉、昏睡、四肢無力等症狀,嚴重會發生痙攣、麻痹以致死亡。

參考資料:
(1)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 韭蘭 p279 台北南天書局
(2)中國植物誌第16(1)卷 007頁 PDF 韭蓮
(3) http://bbs.creaders.net/politics/bbsviewer.php?trd_id=673666&language=big5
(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5)中文百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