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桿蟲通常棲息於海岸潮下帶之海藻及海草床中,以矽藻、海草及岩石碎屑為食,但大多以生活週遭的有機碎屑為主。麥桿蟲依靠著結枝狀的身軀及七對不同作用的附肢來移動,身前具備尖爪的兩對附肢稱之為額足(Gnathopod),係用來拾取食物以及爭取地盤防衛打鬥用,在身體末端的三對附肢為步足(Pereiopods),則提供麥桿蟲固定及移動用,因當前後擺動著身軀撿取食物時,方能不受水流的影響而能固定在原地。
在生長過程中的麥桿蟲,會不斷的脫去牠的外殼再長出新的殼,而當水溫於13-14 ℃時,為麥桿蟲最適當的繁殖溫度,麥桿蟲會在此刻脫殼來進行交配,脫完殼的雌麥桿蟲有著柔軟的腹部,授精完成的蟲卵才能從柔軟的腹部裂口中產出,再經由腹部具有附卵片(Oostegites)的兩對鰓(Gill)來包覆住卵,使其不受到傷害。雌麥桿蟲除了在抱卵期間會保護其卵外,當卵孵化後,雌麥桿蟲還會將孵化的幼體揹負在身上,揹負著幼體的雌麥桿蟲會排拒其他麥桿蟲的接近,無論在覓食或是移動中均會全心全力地保護幼體,即使是幼體離開母體覓食,母體亦會隨侍在側,一但遇見危險或有其他生物接近時,就會立刻讓幼體回到身上,這樣的行為大約會維持3 -4個星期之久,直到幼體長大後找到適合生長的地方為止。牠們的生活史中,無需經歷浮游階段,故使得其幼體得以大大的增加生存機率,而這樣的護幼行為,在無脊椎生物當中,的確是相當罕見。
麥桿蟲其實也是整個海草生態系中的要角,牠們是海草床食物鏈中屬於最低階的動物,其身體富含著魚蝦幼苗初期發育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72.71%),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約佔50%(Guerra-García, Martinez-Pita et al. 2004),DHA與EPA的比率更是適合幼苗的發育。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