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臺灣的地理條件十分不同,需要面對的問題不一樣,因此也發展出不同的混農林業。中部的大平原地區與西部的河流森林區也著重不同型態的混農林業模式。
在美國混農林業並非一項新的概念或是新的技術,可追溯到20世紀初就已開始有混農林業,但近年來考慮到經濟、環境與永續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混農林業在美國又逐漸受到重視。美國農業部在2010年以森林署(Forest Service)與自然資源保育局(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為主,成立了跨部會的混農林業整合團隊(Interagency Agroforestry Team)。這個團隊將決定美國的混農林業策略架構,以確認未來的重點研究、發展及技術移轉方向,及優先要實行的地區。
依照栽植模式與混植種類,現今美國之混農林業主要分為五大類,分別為:
(1) 混牧林業(Silvopasture):結合林業與畜牧業,通常栽植高價值的林木,這些林木不但提供家畜遮陰與庇護,同時可降低牧草逆境,有時甚至可以提高產量。針闊葉人造林、聖誕樹苗圃或果園裡規劃放牧也可能可提高產量與收入。
(2) 田籬間作(Alley Cropping):同時栽植農作物與長期樹木作物(long-term tree crop),如此可在林木成熟前提供短期穩定的年收入。優良的闊葉樹種(如核桃、橡樹、光臘樹、胡桃)適合應用在田籬間作,除可提供高價值木材,堅果類也可提供中期產品。
(3) 濱水森林緩衝帶(Riparian Forest Buffers):天然或再建立的河濱林帶,包括樹木、灌木及草本。可做為水體非點源污染與鄰近土地的緩衝、降低邊坡沖蝕、保護水生環境、增加野生動物及生物多樣性。
(4) 防風林(Windbreaks):長條狀的樹木或灌木栽植帶,做為提高作物產量、保護民眾與家畜,同時也有利於水土保持。防風林的種類有許多種,例如田間防風林(Field windbreaks)可保護不耐風的作物,降低風力侵蝕,增加蜜蜂傳粉與殺蟲劑的效率。
(5) 森林農作(Forest Farming):在森林樹冠層適當遮陰度的保護下,栽培高價值的特殊作物,做為藥用、食用及觀賞植物等,例如人蔘、菇類及裝飾用蕨類,因此在生長上層高品質林木的同時還有其他的收入。
除了以上五大類,還有一些其它特殊用途的混農林業,例如增加野生動物棲息地、提高碳吸存量等。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林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