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麥栽培管理 / 管理與雜草防治 / 日本小麥生產技術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日本小麥生產技術
發文日:103/12/18
日本小麥生產技術目前在臺灣,小麥受限氣候條件,僅在冬季裡作種植春播型之小麥品種,裡
作栽培在多數農家採省工、粗放管理下,小麥產量和品質呈高度歧異現象。日本
小麥的生產背景與臺灣相似,香川、福岡、佐賀等地多採小麥-水稻輪作制度,
但因小麥為喜濕但忌浸水的作物,如於排水不良環境下栽培,影響其發芽及生育
甚大,因此於當地常見埋設暗管及開明溝促進排水(圖4)。
日本現行栽培制度多採機械條播栽培(20cm* 8行),每公頃播種量為60~70
公斤,為提高產量,調節播種量是方法之一,此外,施肥亦是提高小麥產量和品
質的方法。由施用氮肥對小麥產量與品質影響的研究發現,增施氮肥與氮肥分
施,有顯著提高產量與蛋白質含量之效果。據香川縣農家山下淳二先生表示,栽
培期間若追肥1次,可增加2成收穫量;其中肥料的選擇,多數選用讚岐小麥專用肥料,氮素:磷酐:氧化鉀=16:12:14 (BB肥料)。BB肥料是Bulk Blending
Fertilizer的英文縮寫,即將肥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肥料,又該款肥料
混合單質肥料和LP肥効調節型被覆肥料,故具肥效調節效果。LP肥効調節型被
覆肥料,運用樹脂裹覆技術,降低肥料溶解度,不因溶於水而流失,以調節養分
釋出量。
蛋白質含量是小麥品質指標之一,福岡縣農業總合試驗場及佐賀縣農業試驗
研究中心,均以調整齊穗後施肥量做為提高蛋白質含量的方法。福岡縣農業總合
試驗場推薦之施肥方式為齊穗後每0.1公頃追施氮肥5公斤,其氮肥供給可以葉施
尿素補充,但以施用固態肥之接受度較高。另依佐賀縣農業試驗研究中心試驗報
告更明確顯示,齊穗後追施氮素與小麥蛋白質含量存在線性正相關,每0.1公頃
追施1公斤氮素可提高0.5%蛋白質含量,惟對產量無顯著提升效果。針對小麥最
適肥料推薦量,以目標產量400~450 公斤/0.1公頃計算,氮(N)、磷酐(P2O5)、氧化鉀(K2O)分別為13~16、8~10、9~10 公斤/0.1公頃,氮素分為3-4次施用,其中基肥5.5~6.0 公斤,追肥(1月上、中旬)3.0~4.5 公斤,穗肥(3月上旬)2.5~4.0 公斤及齊穗後(4月上中旬)2.0~4.0 公斤氮肥,另甲斐浩臣博士指出,氮素型態以硝酸態氮:銨態氮=1:1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