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麥簡介 / 臺灣小麥歷史足跡 / 臺灣小麥歷史足跡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小麥歷史足跡
發文日:103/12/17
臺灣小麥歷史足跡小麥為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原產於溫帶地區,自綠色革命以來,小麥的生產技術日新月異,已能填飽世界上的多數人口。屬於亞熱帶的臺灣,因氣候使然,小麥栽培環境原不理想,但由於育種技術的與日俱進,促進早熟種水稻及小麥相繼育成,讓民國40-50年間的冬季裡作小麥得以推行,年產量最高曾達45,574公噸,主要栽培地區有臺中縣市(大雅、潭子)、彰化縣(秀水、福興、二林)、苗栗縣及雲林縣。後因民國50年代小麥開放進口,加上農村勞力缺乏,及小麥收穫利潤較低,雖有政府保證收購之鼓勵,但因限量收購,致使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種植面積僅剩1,000公頃左右;以往國產小麥都交由原臺灣菸酒公賣局收購,供製酒麴原料用,民國80~90年代產區則集中在臺中大雅一帶,由大雅鄉農會與金門農試所契作繁殖小麥種原,供金門地區種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