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有毒海洋生物簡介 / 常見的海洋生物毒素 / 河魨毒素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河魨毒素
發文日:104/12/09
食用河魨常會致死,因此其體內所含毒素是人們最熟知的海洋生物毒之一。早在兩千年前,中國的《山海經》就提到肺魚(河魨)會毒死人,而在《台灣通史》的〈虞衡誌〉中也說:「河魨的肝臟有毒,食之致死。」歷史上也曾有記載,日本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在下關集結的武士們因食用河魨而大量中毒死亡。日本人特別喜歡吃河魨生魚片,視其為人間美味。也因為如此,在日本因食用河魨而中毒死亡的事件層出不窮。1981 年以前,每年中毒死亡人數始終維持在百人以上,直到1982 年以後,才下降到10 人左右。每一年因河魨毒而死亡的人數幾乎占所有食物中毒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也因此與河魨毒有關的研究自然成為日本人研究的重心。
在台灣,有關河魨毒所引起的中毒事件雖不若日本多,但自1988 年至今發生案例不斷,中毒人數超過100 人,其中死亡率近1成。中毒事件發生地區包括台北、桃園、苗栗、新竹、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宜蘭、花蓮和台東,其中以中部和高屏地區發生的頻率較高。食物來源則包括河魨、織紋螺(俗稱苦螺)、玉螺、榧螺、蝦虎魚和香魚片,而發生中毒的季節以冬春交替之際和五、六月最頻繁。通常國內發生河魨毒素之中毒案件,多因不明瞭自己所吃為河魨,或食用到其他非河魨但含有河魨毒素之水產品。此外,加工業者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把台灣產河豚製成香魚片,因而屢次造成食物中毒事件。且河魨料理處理不當,未將內臟及皮膚完全去除,也會導致河魨毒中毒產生。
河魨毒為神經毒素,進入體內組織後會與神經或細胞膜上的鈉通道接合端結合,而阻止鈉離子進入細胞內,阻斷了神經訊息的傳導,造成末梢神經、中樞神經、知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麻痺。當毒量高時,常會因迷走神經麻痺,接著血管運動神經中樞橫隔膜和呼吸神經麻痺而死,其毒性為氰化鈉的1,000 倍以上。
河魨毒除了存在於河魨體內之外,也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現在已知脊椎動物中的河魨、淡水河魨、蝦虎魚、蠑螈和青蛙,無脊椎動物中的頭足類、腹足類、扁蟲類、蟹類、海星、海洋細菌等都含有河魨毒。毒素存在部位主要包括卵巢、肝臟、皮膚、卵、中腸腺等,而這些生物存在的地域則以溫、熱帶海域和半鹹水地帶為主。
在台灣,有關河魨毒所引起的中毒事件雖不若日本多,但自1988 年至今發生案例不斷,中毒人數超過100 人,其中死亡率近1成。中毒事件發生地區包括台北、桃園、苗栗、新竹、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宜蘭、花蓮和台東,其中以中部和高屏地區發生的頻率較高。食物來源則包括河魨、織紋螺(俗稱苦螺)、玉螺、榧螺、蝦虎魚和香魚片,而發生中毒的季節以冬春交替之際和五、六月最頻繁。通常國內發生河魨毒素之中毒案件,多因不明瞭自己所吃為河魨,或食用到其他非河魨但含有河魨毒素之水產品。此外,加工業者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把台灣產河豚製成香魚片,因而屢次造成食物中毒事件。且河魨料理處理不當,未將內臟及皮膚完全去除,也會導致河魨毒中毒產生。
河魨毒為神經毒素,進入體內組織後會與神經或細胞膜上的鈉通道接合端結合,而阻止鈉離子進入細胞內,阻斷了神經訊息的傳導,造成末梢神經、中樞神經、知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麻痺。當毒量高時,常會因迷走神經麻痺,接著血管運動神經中樞橫隔膜和呼吸神經麻痺而死,其毒性為氰化鈉的1,000 倍以上。
河魨毒除了存在於河魨體內之外,也廣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現在已知脊椎動物中的河魨、淡水河魨、蝦虎魚、蠑螈和青蛙,無脊椎動物中的頭足類、腹足類、扁蟲類、蟹類、海星、海洋細菌等都含有河魨毒。毒素存在部位主要包括卵巢、肝臟、皮膚、卵、中腸腺等,而這些生物存在的地域則以溫、熱帶海域和半鹹水地帶為主。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