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毒後之症狀、處置方式與預防 / 麻痺性貝毒中毒 / 麻痺性貝毒中毒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麻痺性貝毒中毒
發文日:104/12/09

西施舌白玉螺

麻痺性貝毒中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是當攝食含有麻痺性貝毒毒素之海鮮食品 ,包括二枚貝(文蛤、牡蠣、西施舌、孔雀蛤、淡菜、海瓜子、竹蟶等)、海星、有毒蟹類、有毒螺類、河魨等所引起之神經性中毒症狀事件。

麻痺性貝毒對熱相當穩定,不易藉由煮、炸、烤等烹調方式加以破壞。因此若不幸誤食含有這種毒素的食物,約15 分鐘後口舌會先出現灼熱與麻木刺痛感,隨後蔓延至臉、頸、手臂及腳指,30分鐘後腕頸四肢末端麻痺,出現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腦部官能障礙,以及全身肌肉感覺無力、運動失調並有飄浮感等神經傳導障礙症狀,最後導致無力呼吸而引起心肺衰竭及缺氧致死。

除了上述典型症狀外,麻痺性貝毒中毒也會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等不同程度的腸胃道不適,以及喉嚨或胸部悶痛、流涎、頭痛、全身倦怠、嗜睡,甚至會有暫時性失明的現象,不過在毒性發作過程中通常不會有意識不清及低血壓發生。

中毒後的一、兩個小時是急救的黃金時期,這時毒性發作最快,必須立即就醫。若救助得宜,這些症狀一般可在12 小時後逐漸自行恢復。

由於麻痺性貝毒並不會造成中樞神經的損害,痊癒後大多不會有後遺症。

麻痺性貝毒中毒的死亡率約為8 ∼ 10%,幼童對麻痺性貝毒的感受性較成人高。目前沒有特效解藥,治療上主要根據其症狀給予對症治療。在攝食後4小時內,可利用活性碳吸附毒素,或以鹼性的重碳酸鈉溶液利用毒素不穩定的特性來進行洗胃或灌腸。

另外麻痺性貝毒所造成最大的危險是會發生呼吸麻痺,因此應同時給予支持療法,在呼吸器及呼吸劑的幫助下維持呼吸道的暢通。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或衰竭,必須及時採取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進行人工呼吸,以降低死亡率。醫院也會視中毒程度施行靜脈輸液、尿液鹼化、血液透析等治療,以稀釋體內血液中麻痺性貝毒的濃度。目前醫院治療這類中毒所使用的藥物包括治療肌肉無力的藥物,如新斯狄格明與氯化騰西隆,或中樞神經刺激劑,如苯甲胺、類固醇、阿托品等,用以改善循環系統,興奮神經中樞、下丘腦、延髓,及改善運動和言語機能。

此外,現階段已開發出巨蚌毒素抗血清,可以利用靜脈注射方式中和巨蚌毒素,治療其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但對膝溝毒素及其他的麻痺性貝毒毒素則不一定有效。

如何預防:

1.麻痺性貝毒的產生往往來自於有毒的渦鞭毛藻,而渦鞭毛藻會大量增生引起藻華現象,對水域造成危害,因此需嚴密監測貝類產區的藻相與環境。

2.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相關單位應定時對水產品進行毒性監測。

3.品嘗水產貝類時,第一口應慢嚼,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有關麻痺性貝毒詳細說明與治療方法請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