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原民作物 / 禾穀類 / 台灣藜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台灣藜
發文日:105/12/08

台灣藜

台灣藜

  • 學名:Chenopodium formosanum
  • 英名:Red Quinoa
  • 別名:紅藜、彩虹米、mukun(布農族語)、kowal(阿美族語)、duli(卑南族語)、djulis或tjulis(排灣族語)、ba'e或baae(魯凱族語)
  • 分類地位:莧科(Amaranthaceae)藜屬(Chenopodium)
  • 原產地:紅藜在2008年正名為臺灣藜,是臺灣特有的一種原生藜屬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東部與南部的中、低海拔山區。
  • 栽培歷史及來源:台灣藜為台灣原生種的植物,在原住民部落已經有耕種百年以上的歷史,常作為小米、玉米伴生的作物。
  • 生育特性:台灣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生長強健、耐旱性及耐瘠性極佳,生長期短,一般播種後90-100天即可成熟,依季節及品系而不同。
  • 栽培地區:目前在花蓮、台東、屏東等原住民的部落有少量栽培。
  • 利用:臺灣藜不論莖、葉、花穗或穀粒,皆富含色素,是天然色素極好的來源。台灣藜的籽實在原住民部落中是極其重要的糧食作物,多與稻米、糯米或芋頭共煮,或供作釀造小米酒的酒麴原料。台灣藜的嫩莖葉則可作為蔬菜之用,供炒食或煮湯。而除了食用之外,台灣藜植株也可作觀賞、頭飾或其他裝飾品使用,根據原住民傳統的習俗,台灣藜花穗可以製成花環,在喜慶節日等重要祭典讓女生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