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之蕗蕎栽培甚早,其來源有二說,一為原住民族移民時傳入,另一則為漢民族移住時由中國大陸傳入。根據農委會103年的農情調查,目前蕗蕎的栽培面積並不多,僅約20多公頃左右,除了花蓮、新竹及雲林等地區較具栽培規模之外,在新北、基隆、宜蘭、苗栗以及屏東等皆為零星栽培,且常與其他作物進行混作。
蕗蕎的小檔案
學名:Allium chinense G. Don. (Syn. Allium bakeri Regel)
英名:Rakkyo
別名:薤、蕎頭、火蔥、小蒜、野蒜、大韭、蕎蔥等
分類地位:蔥科(Alliaceae)蔥屬(Allium)
主要產區:花蓮、新竹及雲林等
產期:每年的3~6月
繁殖方式:以小鱗莖行無性繁殖為主
外觀形態
蕗蕎具有諸多蔥屬的植物特徵,其葉片似蔥與韭菜,而鱗莖與大蒜相仿,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見到蕗蕎的時候,常將它誤認為韭菜或是大蒜,但仔細分辨色澤與性狀,則可以發現其實蕗蕎與韭菜或大蒜等其他蔥屬植物有很大的區別。
(一)根
蕗蕎的根為鬚根系,由莖的基部長出許多同等大小的根,然後再各自分生出更細小的分枝,而沒有單一的主根。
(二)莖
蕗蕎為草本植物,莖特化成鱗莖的形態,呈長卵形,橫徑1~2公分以上,頂端稍尖,外被一層白色或帶紫色的半透明膜。鱗莖是主要拿來食用的部位。
(三)葉
蕗蕎的葉線形,細長,中空,有不明顯3~5稜,橫切面呈三角形或五角形,深綠色而稍帶蠟粉;葉長20~40公分,寬0.3~0.5公分,通常數枚叢生;葉鞘抱合成假莖,基部形成粗的鱗莖。
(四)花
蕗蕎的花序為繖形花序,花莖長約20~40公分,每一花莖有10~25朵花,花淡紫色至暗紫色,有雌雄蕊,但不易結籽。花期7~8月。
(五)果實
蕗蕎的果實為蒴果,呈三稜形,每株結實約10~25個;種子黃褐色,呈三角狀半圓形。
生育特性
蕗蕎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好涼爽的氣候,25℃以上的高溫會進入休眠而停止生長。蕗蕎一般作二年生栽培,於秋冬季8~10月以小鱗莖進行栽培,至翌年3~6月地上部莖葉枯黃倒伏、地下鱗莖肥大結成球狀並停止膨大之際採收。蕗蕎鱗莖的形成受日照及溫度的影響,長日可引發葉鞘的肥大及促進鱗莖的形成,通常一個鱗莖種植後,若栽培管理適當可分糵出好幾個小鱗莖。
用途
蕗蕎的用途甚廣,除了食用之外也被拿來作為藥用。
(一)食用
蕗蕎與蔥屬的植物一樣都帶有強烈的辛辣味,其葉及鱗莖均可食用,但在鱗莖膨大期過後,葉片就會變得老韌,口感不佳,所以蕗蕎主要還是食用鱗莖為主。蕗蕎的食用方式很多,可以生食、炒食以及醃漬等,皆具有不同的特色與滋味。
1.生食:蕗蕎的鱗莖可直接蘸鹽巴或者搭配醃豬肉、香腸等食用,這是最直接能感受到蔥屬植物特有的辛辣味的食用方法。
2.炒食:蕗蕎的嫩葉、鱗莖切碎可清炒、煎蛋、炒肉片、炒海鮮等,此種料理方式常見於原住民部落的特色風味餐廳。
3.醃漬:蕗蕎的鱗莖加鹽、糖、醋或梅汁等醃漬,可製作酸甜爽脆的醃菜,是夏天炎熱食慾不振時,很不錯的開胃菜選擇。
(二)藥用
蕗蕎入藥的部位與食用部位相同,為其鱗莖,稱為薤白。
1.性味:性溫,味辛、苦。
2.歸經:歸肺、胃、大腸經。
3.功效:通陽散結,健胃消食,行氣導滯。
4.主治:用於胸痺,胸悶疼痛;飲食不消,脘腹脹滿疼痛,腹瀉或痢疾,瀉而不暢等。
結語
蕗蕎是原鄉部落常見且重要的香辛料作物,原住民朋友常將鱗莖洗乾淨之後直接沾一些鹽巴生吃或是搭配原住民特有的醃生肉(silao)食用,以享受蕗蕎特有的辛辣香味。您還沒嚐過蕗蕎的風味嗎?在花東地區,每年的3-6月常可在傳統市場或是台九線公路旁見到農民將其綑成一把一把的販賣,若有機會遇到這個既像韭菜又像大蒜的蕗蕎,可別忘了帶一把回家試試。
目前蕗蕎的栽培面積雖然並不多,大部分都是零星栽培,與其他蔥屬的作物如韭菜、大蒜、青蔥等相比,算是很小宗的作物,但若其可搭配原住民部落農業旅遊套裝行程,提供採摘的農事體驗,或者供應為原住民部落特色風味餐的食材,仍然具有發展的潛力。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88%
我喜歡:6%
很實用:6%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pipopa(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1/09/20
長得很像分不清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30
good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30
GOOD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30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