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馬鈴薯栽培與管理 / 馬鈴薯病蟲害 / 馬鈴薯晚疫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馬鈴薯晚疫病
發文日:106/12/31
晚疫病(Late blight)
由病原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 所引起,是世界性的茄科作物重要病害,病原菌的菌絲或卵胞子殘存於馬鈴薯塊莖或番茄種子上,為本病害的首次感染源。在田間的二次感染傳播途徑主要藉由風雨飛濺或人畜攜帶,可於短時間內做長距離傳播。在台灣冬季低溫恰逢降雨,或是清晨低溫帶霧狀況,(16-22 ℃,相對濕度大於 90-95% ,維持 4-6 小時以上 ),病原菌菌絲會分化為孢囊柄與檸檬狀頂端有乳頭狀孢囊,並在12~15℃低溫刺激下,在受害組織上會產生大量的游走孢子,游走子能藉水膜游動。快速侵染植株,造成大面積的危害,被害部位呈水浸狀黑褐化(圖一),被感染部位以上的組織枯萎,嚴重時全株焦枯、死亡,嚴重時如火燒狀 (圖二),造成馬鈴薯收成損失。因此健康種薯、抗(耐)病品種與田間衛生與病害管理為馬鈴薯晚疫病綜合管理之重要環節。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種苗改良繁殖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種苗改良繁殖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