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護理站 / 病害 / 紅龍果褐斑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紅龍果褐斑病
發文日:106/11/27
若果實冷藏(2–4 oC)長達2–3個禮拜以上時,常可見本病害發生,果實商品價值大幅降低,或是海運外銷遭對方退貨,損失相當慘重。果實常溫儲藏時,本病害亦會於10–15天後出現。
病原菌學名:Alternaria sp.
病徵:果實上初期病徵為褪色小斑點,漸成為直徑約1–1.5 cm的灰褐色斑(圖26),若濕度高時,病斑出現密佈白色菌絲,或墨綠色成串之黑褐色分生孢子(圖27),嚴重者病斑凹陷、果肉腐爛(圖28)。本病菌偶而感染莖,病斑呈不規則木栓化斑,外圍淡褐色,0.5–2 cm大,橘紅色至深紅色,常微微裂開,極少數嚴重者莖肉會破裂(圖29),但一般為害並不嚴重。
發生生態:經調查,本菌至少在幼果期2周大起即入侵感染果實表面,但不會造成任何明顯的病徵,至果實成熟轉色時方出現病斑,亦可能為潛伏感染病害。本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0–28 oC,而40 oC以上不生長,於4 oC仍可緩慢生長,較耐低溫,因此低溫儲藏會凸顯本病害的嚴重性。
防治方法:見「其他儲藏期病害」防治方法。
病原菌學名:Alternaria sp.
病徵:果實上初期病徵為褪色小斑點,漸成為直徑約1–1.5 cm的灰褐色斑(圖26),若濕度高時,病斑出現密佈白色菌絲,或墨綠色成串之黑褐色分生孢子(圖27),嚴重者病斑凹陷、果肉腐爛(圖28)。本病菌偶而感染莖,病斑呈不規則木栓化斑,外圍淡褐色,0.5–2 cm大,橘紅色至深紅色,常微微裂開,極少數嚴重者莖肉會破裂(圖29),但一般為害並不嚴重。
發生生態:經調查,本菌至少在幼果期2周大起即入侵感染果實表面,但不會造成任何明顯的病徵,至果實成熟轉色時方出現病斑,亦可能為潛伏感染病害。本病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0–28 oC,而40 oC以上不生長,於4 oC仍可緩慢生長,較耐低溫,因此低溫儲藏會凸顯本病害的嚴重性。
防治方法:見「其他儲藏期病害」防治方法。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