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護理站 / 病害 / 其他貯藏期病害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其他貯藏期病害
發文日:106/11/27
儲藏病害的病原很多,除前述之潰瘍病、濕腐病、果腐病、炭疽病以及褐斑病菌外,其他亦為真菌病原引起。病原造成之病徵與嚴重度不同,輕微者果實表面斑點或鱗片萎縮,降低商品價值;嚴重者果實腐敗,縮短儲架時間。不同季節與地區果實儲藏期病害種類不同。儲藏期罹病果大多屬複合感染,同一果實上常有4–5種以上的病菌同時誘發果腐。其中,以 Phomopsis sp. 與 Fusarium oxysporum 對果實的為害甚大,嚴重度逐年增加;Lasiodiplodia thiobromae 造成之病徵常易與潰瘍病混淆;Penicillium sp.引起的青黴病在常溫時嚴重度並不高,但係少數在果實冷藏下仍可能發病之病原,嚴重度僅次於褐斑病。
其他病原菌學名: Phomopsis spp., Fusarium oxysporum,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及Penicillium sp.。
病徵:
1.F. oxysporum 引起的果腐:全台發病率為5–6成,且比例逐年增加。病斑可能由鱗片或果梗處開始發病,初期病斑為凹陷之褐色斑,表面出現白色菌絲點狀之綿密菌絲,病斑逐漸擴大,造成鱗片或果梗萎縮,嚴重者病斑出現水浸狀。
2.Phomopsis spp.引起的果腐:全台發病率為3–4成,在某些果園出現頻度甚高。已證實有病原性之菌種至少有3個種,發病多從鱗片或果梗開始,初期果實表面褪色為褐色水浸狀,而後病斑繼續擴大,引起果皮與果肉軟爛,表面容易因為觸碰而凹陷。病徵常與炭疽病相似,但Phomopsis spp.引起的果腐病其病斑邊緣不會呈現凹陷狀,病斑上較易長出白色菌絲,產生灰黑色、點狀之產孢構造,並生成灰黑色之分生孢子堆。
3.L. theobromae引起的紅龍果黑腐病:常由果梗傷口開始發病。病斑初期為褐色,後期擴大,可能拓及整顆果實,表皮出現點狀之黑色柄子殼,果肉軟爛,病徵與潰瘍病菌引起的儲藏期果實腐爛相似,難以用肉眼區分。
4.Penicillium sp.引起的紅龍果青黴病:於常溫下本病發病時間較其他病害晚,僅造成果實表面褪色白色斑點,直徑約1–1.5 cm,病害嚴重度與重要性低;果實長期冷藏(2–4 oC)保存時,病害於20–30天後發病,病斑直徑約1.5–3 cm,表面出現白或綠色綿密菌絲、表皮凹陷,影響果實商品價值。
發生生態:除Penicillium外,大部分的果腐病的發生生態均與炭疽病相同,均可能為潛伏感染。病原菌之初次感染源均來自莖部病斑、枯死莖組織、或地面植株殘體上的分生孢子,藉風雨傳播。
防治方法:
1.防治應始於幼果期:經調查,病原菌至少在幼果期2周大起即存在於果實表面,且不會造成任何明顯的病徵。病菌是否含有潛伏期仍有待確認,但由此顯示儲藏期病害應提早於田間幼果期即加強防治。
2.注意田間衛生:部分病原菌寄主範圍廣泛,如炭疽病菌、F. oxysporum等,應清除園區周圍雜草,降低可能之病原菌來源。
3.提早套袋有助降低病害,但勿過度重複使用袋子,避免殘存病菌累積。
4.藥劑防治:目前植保手冊惟針對炭疽病推薦用藥,係合法可使用於紅龍果之藥劑,對於其他病害亦具部分療效。
5.有機資材:經測試「2-2」或「4-4」式波爾多液與石灰硫磺合劑對多數之儲藏期病原菌具抑制作用,建議可於結果前全園噴佈藥劑以降低病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