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產業田間事 / 產業概況 / 百香果產業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百香果產業史
發文日:107/11/21

台灣自1900年代引入紫百香果、1964年引入黃百香果,至1982年以紫百香果及黃百香果雜交之百香果‘台農1號’育成,成為現今主要栽培品種。百香果栽培曾極盛一時,栽培面積曾達1,200公頃,而後因百香果病毒病蔓延造果實品質下滑、經濟效益不佳、果實畸形,失去商品價值,導致栽培面積急遽下降75%,降至300公頃。至1980年代末期建立百香果健康種苗更新制度,於專業區以每年全園更新避免病毒病蔓延。近年來,百香果因栽培技術提升、果實品質佳,栽培面積又逐年增加,由300餘公頃增加至680公頃(2017),南投縣占528公頃(78%),其中埔里大坪頂地區即有400-500公頃。目前百香果鮮年果產量約1.1萬公噸、產值約8億元,百香果嫁接苗也是重要的產業,台灣健康種苗更新制度每年種苗需求量約90萬株,年出口至東南亞等地達800萬株,產值接近2億元。百香果除可作為鮮食及加工,其果實各部位也具有藥用成分,被利用於治療焦慮、失眠、支氣管炎等,有相當高的經濟效益,極具未來發展潛力。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