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栽培知識庫 / 病蟲管理 / 百香果常見病害介紹及防治策略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百香果常見病害介紹及防治策略
發文日:108/02/01
百香果常見病害介紹及防治策略疫病
病原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病徵:危害葉片、花器、枝條及果實。危害葉片初期葉緣呈水浸狀,隨後逐漸擴大為深褐色。果實罹病初期外觀呈水浸狀軟化,隨之逐漸腐爛而落果。濕度高時,病斑周圍可產生白色黴狀物,其上著生大量本菌之「游走孢子囊」,於高濕時可釋放游走子藉由水傳播。
傳播途徑與發生生態:本病原以菌絲或卵孢子狀態殘存於土壤殘體中,於濕度高時大量釋放游走子,藉雨水飛濺造成葉片、花器與果實感染。好發於台灣主要雨水期夏秋季,此時濕度、溫度高,若長期連續降雨,造成大量落果落葉,病勢發展常一發不可收拾,損失慘重。

炭疽病
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病徵:危害葉片、嫩枝條及果實。罹病葉片初期呈現2-3mm淡綠色水浸狀斑點,果實罹病初期產生些微凹陷褐色細小斑點,隨後慢慢擴大,病斑顏色中心轉為淡褐色,其上密佈黑色顆粒,為病原菌之分生孢子盤。相鄰病斑常癒合為不規則大病斑,其中心組織脆弱易破,葉片提早老化落葉。隨著果實成熟轉色,斑點逐漸擴大、癒合成不規則斑塊,且密生黑色分生孢子盤;濕度高時,病斑表面會產生大量黏稠狀、粉桔色分生孢子。本病具潛伏感染特性,感染未成熟果實,初期未顯現病徵,待果實成熟轉色、採收儲藏後才顯現病徵,嚴重時提早落果且不耐儲運,喪失商品價值。
傳播途徑與發生生態:主要藉由風雨傳播。病原菌可以菌絲狀態存活於枝條殘體,成為田間初次感染源。病斑始見於葉片上,待進入雨水期4-9月時,每次降雨後皆是病害發生高峰,並由葉片感染至果實。

褐斑病
病原菌:Alternaria sp.
病徵:為害葉片及果實。罹病葉片及果實初期產生圓形褐色斑點,
約0.1-0.2公分,病斑呈輪紋狀逐漸擴大至1-2公分,中心組織轉淺褐色。罹病葉片病斑周圍常帶有黃暈,相鄰病斑於感染後期常癒合一起。危害嚴重時,易提早老化落葉。
傳播途徑與發生生態:主要藉由空氣傳播,透過風、雨水飛濺傳播其
分生孢子。病原菌殘存於病株殘體中,成為下一季初次感染源。在台灣褐斑病於初春即零星發生,隨著氣溫、濕度提高,植株葉片數增加,罹病葉片也增多。待果實成熟時,罹病葉片轉為二次感染源來源,感染果實,整個百香果栽培期皆可發生。

萎凋病
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passiflorae
病徵:為危害幼苗及成株。幼苗期罹病後植株快速萎凋死亡。成株期罹病時,常至結果期才顯現病徵。罹病植株維管束橫切面可見維管束褐化現象。初期由下位葉開始向上轉黃萎凋,通常只顯現在植株一側,呈現半邊萎凋。
傳播途徑及發生生態:本菌為土棲菌,喜高溫高濕環境,可形成厚膜孢子長存於土壤中,透過種苗、機械或流水攜帶病土傳播。酸性土壤、連作田、排水不良較容易發生。

頸腐病
病原菌:Fusarium solani
病徵:為危害幼苗及成株。於植株栽培初期至成株期易發生,初期呈現失水萎凋,葉色轉淡綠色,地際部2-10cm以上呈現表皮組織壞疽,基部維管束內部褐化,植株最後因水分運輸受阻而大量落葉枯萎死亡。在適合環境下,會在植株基部產生橘色子囊殼,其內含有大量子囊孢子。
傳播途徑及發生生態:本菌為土棲菌,可形成厚膜孢子長存於土壤中,透過種苗、機械或流水攜帶病土傳播。於栽培初期至成株期皆可能發生。


病毒病
病原菌:目前國內有紀錄危害百香果的病毒,共6種包含(1)東亞百香果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簡稱EAPV);(2)百香果斑紋病毒(Passionfruit mottle virus, PaMV;(3)百香果漣葉病毒(Passionfruit crinkle virus, PCV);(4)胡瓜嵌紋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5)2種Begomovirus屬病毒,包括聖誕紅捲葉病毒(Euphorbia leaf curl virus, EuLCV)及木瓜捲葉病毒(Papaya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 PaLCuGDV)。其中影響產量最鉅者為造成百香果木質化的東亞百香果病(EAPV)。
傳播途徑及其病徵:依傳播途徑可概括分為2類。
一、透過嫁接、蚜蟲非永續性傳播
1.東亞百香果病毒(EAPV):葉片出現系統性嵌紋及皺縮,植株生長遲滯、節間短小,果實畸形木質化,果腔縮小,產量下降。
2.百香果斑紋病毒(PaMV):葉片無明顯病徵或有輕微著色不均斑紋 (mottle),果實僅出現輕微斑紋或無病徵狀態。但若與EAPV、PCV及CMV複合感染,病徵加劇。
3.百香果漣葉病毒(PCV):葉面輕微捲縮的漣葉(crinkle),植株與果實外型及轉色無明顯影響。
4.胡瓜嵌紋病毒(CMV):葉片出現黃化斑點,果實硬化萎縮。若與其他病毒(如EAPV)複合感染則出現嚴重黃化嵌紋病徵。
二、以粉蝨為傳播媒介:研究記錄有聖誕紅捲葉病毒(EuLCV)及木瓜捲葉病毒 (PaLCuGDV),通常於種植初期早春時造成葉片畸形或嵌紋病徵,隨著溫度升高,病徵消失,新葉生長恢復正常。

百香果病害,依其病徵發生部位可分為地上部病害及地下部病害,而地上部病害又可分為真菌性病害(如疫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及病毒病等,防治策略有以下建議:
一、針對地上部真菌性病害防治策略:
1.定植前,清除前作病株殘體,以廣效性殺真菌藥劑進行清園。
2.罹病初期,剪除病葉組織,妥善掩埋並移除田間,避免產生二次感染源。
3.適當修枝改善通風及日照條件,避免枝葉層層疊疊使病害感染擴大。
4.針對疫病,可於雨季來臨前7-10天,使用亞磷酸與氫氧化鉀以1:1之等重中和後,再稀釋500-1,000倍噴佈以預防疫病。
5.栽培期間,應適時移除罹病葉片與果實,再選擇植物保護手冊中推薦於百香果疫病、炭疽病之藥劑進行防治。切記!不同作用機制藥劑輪替使用才可避免菌株抗藥性產生(褐斑病尚無推薦藥劑,可參考炭疽病防治藥劑,同時防治褐斑病)。
6.罹病植體需適當掩埋或覆蓋,避免堆置田間,形成二次感染源。
二、病毒病目前無藥劑防治方法,其防治策略:
1.選擇定期進行無病毒種藥驗證之種苗供應商購苗,加強幼苗期蟲害管理。
2.若田間已有帶病毒植株,應立刻移除田間,避免機械或昆蟲再次傳播。
3.修剪時,定期使用75%酒精或0.5%漂白水消毒刀具,避免枝汁液傳染。
4.懸掛黃色黏蟲板以偵測害蟲,必要時配合藥劑防治媒介昆蟲。
5.清除田間雜草可減少害蟲藏匿,降低病毒傳播。
三、針對地下部病害(萎凋病、頸腐病)防治建議:
1.施用土壤添加物改善土壤,調整酸鹼值,可降低病害發生:發病田區於種植前,用氰氮化鈣(烏肥)每公頃300公斤或蚵殼粉混合添加物(孫黃土壤添加物)每公頃1,600公斤混合於土中。
2.罹病植株及其周圍土壤應清除並集中燒毀,勿殘留田間。移除後可使用上述土壤添加物消毒土壤2周後再行種植。
3.種植初期澆灌有益拮抗微生物以保護植株地下部,避免病菌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