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栽培知識庫 / 其他資訊 / 百香果平地反季節栽培生產曆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百香果平地反季節栽培生產曆
發文日:107/11/21
百香果(Passiflora spp.)原產於巴西等熱帶美洲地區,其果實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近年來,全台栽培面積已由2010年425公頃大幅增加至2016年682公頃,總產值亦由2.1億元增加至5.8億元。然而,隨栽培地區由埔里大坪頂地區往較低海拔平地擴增,於中部平地栽培百香果,常遇到夏季高溫導致花芽、花粉發育受阻,或冬季低溫及強風導致受粉不良、葉片破損及果實擦傷,栽培效益不佳。
結合冬季夜間電照技術、設施栽培模式、生物性堆肥、液肥施用技術及百香果平地栽培模式,成功建立百香果產期調節全年接力供貨新技術,將平地百香果定植時間延後至6-7月,於每年夏季更新定植後苗期培育時間短,亦可避開夏季高溫開花著果障礙,並於冬季搭配簡易溫室及夜間電照技術延長花期,成功建立中部平地百香果穩定生產之栽培模式,此模式產季集中於同年12月至隔年7月,與埔里大坪頂地區產期集中於同年7月至隔年2月交錯,不僅縮短苗期培育時間於現行供果缺口3月至5月持續穩定供果,以提早提供市場需求,可提升農友栽培利潤,創造農友與消費者雙贏局面。
結合冬季夜間電照技術、設施栽培模式、生物性堆肥、液肥施用技術及百香果平地栽培模式,成功建立百香果產期調節全年接力供貨新技術,將平地百香果定植時間延後至6-7月,於每年夏季更新定植後苗期培育時間短,亦可避開夏季高溫開花著果障礙,並於冬季搭配簡易溫室及夜間電照技術延長花期,成功建立中部平地百香果穩定生產之栽培模式,此模式產季集中於同年12月至隔年7月,與埔里大坪頂地區產期集中於同年7月至隔年2月交錯,不僅縮短苗期培育時間於現行供果缺口3月至5月持續穩定供果,以提早提供市場需求,可提升農友栽培利潤,創造農友與消費者雙贏局面。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