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栽培知識庫 / 其他資訊 / 百香果非主要產區宿根修剪技術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百香果非主要產區宿根修剪技術
發文日:107/11/21
百香果非主要產區宿根修剪技術臺灣百香果栽培過程有病毒病為害問題,現階段慣行於每年冬末、初春期間,將全園植株清除並整地,再更換全新無病毒苗木植栽,以控制病毒病的發生,稱為年度更新栽培模式。近年來百香果國內外種苗需求殷切,國內年度更新需求集中,種苗供應不及現象,已影響當前百香果產業發展。然在國外經濟栽培,一般認為可達5~6年,在哥倫比亞紫色種百香果,依不同地區及栽培模式以2~3年更新為主,3年更新模式之第1、2及3年產量分別為10、45及40 t/ha。在澳洲,因人工昂貴百香果栽培期間並不行整枝,枝條茂密易導致後續病蟲害問題,大多數以2年生栽培模式控制,僅少數以每年更新模式栽培;亦有報告指出,百香果以株齡18個月時產量達最高峰,且有3-4年的生產壽命,若商業栽培以3年更新為佳。
百香果花芽發育於當季的枝條,若枝條年齡超過一季,即失去產生花芽能力,需修剪清除舊有枝條以維持生產力,在3年生栽培模式中,修剪程度與修剪與否不影響總產量,但輕度或選擇性修剪可延長百香果生產壽命,在哥倫比亞紫色種百香果以留70 cm側枝,留下5-6節供芽體新生,或僅保留主枝等方法修剪。甜百香果整枝修剪多在採收完畢後之4-5月施行,每一側枝保留約1 m,修剪後傷口塗抹含銅殺菌劑,若植株狀況不佳則需更新以維持生產。
利用更新修剪方式建立-百香果宿根生產體系,於春季除去百香果植株舊有側枝,保留一節主枝,令其重新萌芽生長,可部份取代年度更新之種苗需求,除節省成本縮短栽培時間外,更可讓農友免於因種苗供應限制而影響種植時間,為百香果之一創新生產模式。
相較百香果年度更新栽培模式,宿根生產體系之百香果於產期及產量具有相當優勢,宿根百香果處理後果實成熟時間可由167天縮短至144天,能供應夏季初期百香果市場所需;在傳統百香果更新栽培模式果實尚未生產上市時搶得先機,而宿根栽培體系生產期間產量總和較更新栽培產量高出47%,且糖度、酸度、果肉比率等果實品質與現有年度更新栽培更無差異。
百香果宿根栽培生產體系不僅提早產期且產量增加,於8至9月百香果市場需求較高、果實品質較佳期間,產量更提高約4倍,若搭配採後儲藏技術,延長販售期後可獲得更高效益。為農友栽培高價質優百香果的一創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