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在市面上能買到的食用松露都屬於地下真菌(hypogeous fungi),這類群的真菌與地上菇類(epigeous mushroom)最大的不同是地下真菌生長在地表或枯枝落葉層之下的泥土裡,他們的子實體或是說產孢構造失去主動撒播孢子的能力,只靠自身的成熟腐敗作原地傳播或依賴動物的取食作遠距離孢子撒播。地下真菌大部份屬於菌根菌(mycorrhizal fungi),會與植物宿主形成不同程度的菌根共生關係,菌根菌從植物體內獲取生長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質供給菌絲或子實體,而植物也透過菌根的延伸絲得到其生長所需營養及水分,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
地下真菌的研究從17世紀中期於歐洲及英國開始,後期北美地區也有許多研究,現今歐美發表的地下真菌的目、科、屬分類都漸趨完善,因而在真菌分類學上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松露包含所有地下真菌,即接合菌門(Zygomycota)的被稱為「豆松露」(pea truffles),子囊菌門(Ascomycota)的松露稱為「真松露」(true truffles),而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的則稱為「假松露」(false truffles),全世界已發表的地下真菌超過300種。而狹義上的松露是單指「真松露」裡經濟價值最高的塊菌屬(Tuber sp.)松露,歐洲稱為Truffle;臺灣稱為松露、塊菌、塊菇;中國稱為塊菌、豬拱菌、無娘果;日本稱為西洋松露。
塊菌常見與松科(Pinaceae)和殼斗科(Fagaceae),亦有見於榛木科(Corylaceae)及楊柳科(Salicaceae)等宿主根系共生後形成塊菌,屬於高級的食用野生真菌,並擁有矚目的商業價值。由於人工栽培共生真菌十分困難,因此松露普遍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尤其是意大利白塊菌(Tuber magnatum)及法國黑孢塊菌(Tuber melanosporum);目前已知歐洲、亞洲及北美洲為三個主要天然松露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