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草在日常生活中最易讓華人聯想起的就是冬蟲夏草,但是事實上蟲草可泛指麥角菌科蟲草屬之真菌,這類型真菌可感染昆蟲幼蟲,並在幼蟲或成蟲身上形成子實體,而產生子實體的型態多是棍棒狀、類似植物的模樣,就如同在蟲體上長出草,故名蟲草。談起蟲草與人體保健之關聯性,則不得不提起冬蟲夏草,冬蟲夏草原是藏醫的一種重要藥材,自從「本草從新」一書記載其藥用價值之後,慢慢進入中醫藥的世界,也因此國人講起冬蟲夏草都會想起其保健功能。由於冬蟲夏草目前尚無法利用人工進行繁殖,因此仍以野地採集為主,在開發青藏鐵路後破壞與汙染了它的生長環境,使得冬蟲夏草之獲得越來越困難,導致價格不斷上漲,在大陸開始有「軟黃金」之稱號,但也因其價格居高不下,研究人員為找尋冬蟲夏草之替代品,近年來與冬蟲夏草同科同屬之蛹蟲草已成為研究的重要目標。
蛹蟲草又名北冬蟲夏草或北蟲草,英文學名為Cordyceps militaris,與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同為子囊菌門(Ascomycota)、核菌綱(Pyren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麥角菌科(Clavicipitaceae)、蟲草屬(Cordyceps)之真菌。目前的研究資料顯示,蛹蟲草與冬蟲夏草一樣具有良好營養價值,也同樣具有相關功效成份,如:蟲草素、蟲草酸、腺苷與微量元素等,且其功效成份含量不亞於冬蟲夏草。據傳冬蟲夏草在西元710年,藏醫學名著「醫法月王論」中已有相關紀載,首次記錄的功效是治療肺部疾病,此後在西元1757年吳儀洛所著的《本草從新》中提及,將《黔囊》稱冬蟲夏草,《本草問答》稱蟲草,甘肅稱冬蟲草。
中醫藥認為冬蟲夏草,性甘、平,入肺、腎經。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治膈症皆良。保肺氣,實腠理,補腎益精。主治:肺虛咳喘,癆嗽,痰血,自汗,盜汗,腎虧陽痿,遺精,腰膝痠痛。《中藥大辭典》中提到,其味甘酸、性平、氣香、入肺腎二經,可強壯、益肺腎、補虛損、益精氣、解毒、止血化痰。現代中醫則運用冬蟲夏草作為調補身體、治頭昏失眠、貧血、呼吸道抵抗力低、陽痿遺精、腰腿酸軟、腎功能衰竭、肺結核之陰虛咳嗽、咳血、胸痛、治哮喘、肺氣腫、神經衰弱等症。顯示冬蟲夏草已成為我國人重要之保健藥材之ㄧ,而研究顯示蛹蟲草與冬蟲夏草之功效成分類似,近年之研究更著眼於其功效性成分蟲草素。蟲草素(3'-deoxyadenosine)為含氮配糖體的核酸衍生物, 屬嘌呤類生物鹼, 是一種核苷類抗生素。目前已知之功效包含抑制微生物、抗氧化、抗發炎、增強免疫力等等。近年許多學者研究發現,人工培養蛹蟲草中的蟲草素含量較野生採集的冬蟲夏草高,顯示蛹蟲草具有極高之潛力可成為冬草夏草的替代品。
蛹蟲草在型態上,有一部分與冬蟲夏草相異。冬蟲夏草為單生之細長棒狀子座,一般由蟲體頭部產生,長度約為4-10 公分其基部寬約0.1-0.5 公分,頭部為圓柱狀,較寬處約 0.2-0.6 公分,子座初期內部充實,逐漸變成中空狀,表面佈有細小粒狀突起物,此為子囊殼的開口,顏色為黑褐色,而蛹蟲草一般為單生子座或者是數個由寄主頭部長出,也有從蟲體節部長出,子座為橘黃色或橘紅色、頂部略膨大的棒狀子座, 一般不分枝,有時分枝,長度約為3-5cm。棒狀頂部,長1-2cm,粗3-5mm,表面粗糙,因此藉由型態外觀即可區分兩者差異。此外,人工培養北蟲草之外型與天然北蟲草類似,但其長度與寬度略大,一般平均為7~5 cm,寬度為7-5 mm,加上金黃色的外觀,因此有業者將人工培養的蛹蟲草稱為「黃金蟲草」。
蛹蟲草與冬蟲夏草除在型態上有差異之外,其培養方式也存在相異之處,真正的冬蟲夏草均為野生,無法以人工進行培養,其生活史為夏季時蝙蝠蛾卵產於地面,蟲卵約經過一個月後孵化發育成幼蟲,之後幼蟲會鑽入潮濕鬆軟的土層中,此時潛藏在土中的冬蟲夏草菌絲侵襲幼蟲,並在幼蟲體內生長。經過一個冬天,到了隔年春天來臨,黴菌菌絲開始生長,到夏天時長出地面,外觀像一根小草,如此,幼蟲的軀殼與冬蟲夏草菌絲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冬蟲夏草」。子座把蟲體做為養料,生長迅速,蟲體一般為4~5公分,子座一天之內即可長至蟲體的長度,這時的蟲草稱為「頭草」,質量最好;第二天子座長至蟲體的兩倍左右,稱為「二草」,質量次之。冬蟲夏草生長環境主要落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帶,在雪線附近的草坡上,主產地位於中國大陸之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甘肅、貴州等省與自治區的高山與雪山草原。冬蟲夏草僅可寄生於蝙蝠蛾之幼蟲,而蛹蟲草的寄主範圍較廣泛,目前已知可寄生於3目11科19種昆蟲,其中有16種為鱗翅目昆蟲,其中有尺蛾科有2種,油茶尺蛾和褐紋大尺蛾。現今蛹蟲草菌已經人工培養成功,可在白米培養基上產生子座,在自然界中,其生活史與冬蟲夏草大致類似,孢子一般會飛散在葉片與土壤中,當鱗翅目之幼蟲在取食葉片時,同時將孢子食入,隨後孢子發芽,菌絲纏繞菌體,蟲體化蛹時死亡,子座即從蛹中長出,因此得名蛹蟲草。蛹蟲草菌主要分布於大陸河北、黑龍江、吉林、安徽、福建、廣西、陜西與雲南等地,因其最早在中國大陸北方備用作為冬蟲夏草之替代品,因此又被稱作「北冬蟲夏草」。
由於蛹蟲草可藉由人工培養,因此具有極大潛力可開發作為藥用資材,目前其主要產區仍是以中國大陸為主,栽培方式主要可分為米飯栽培法與寄主感染培養法兩種,其中米飯培養法又可分為袋栽與瓶栽兩種方式,一般使用白米做為主原料,再另外添加不同營養輔料,其中包含:蠶蛹粉、蛋白腖、維生素B1、蔗糖等,將培養料裝填入耐熱塑膠袋或玻璃罐中後,經過高壓滅菌,再分別加入液態菌種進行培養,而子座在米飯上培養可分為5個階段,分述如下: (1) 菌絲團階段,菌絲在接種後約經20天之培養即可達到生理成熟期,此時再給予適當的誘導即可產生菌絲團,這些菌絲團產生後約經3-4天之培養,菌絲團內部將會組織化並且轉變成較堅硬之子座幼原基;進入 (2) 原基階段,此時原基之顏色仍與營養菌絲顏色相同,但會逐漸膨大,並開始組織分化,2-3天後會長成頂端白色,下部橙黃色之尖錐形子座芽;之後進入 (3) 子座芽階段,子座芽初期約為1-2公分高,培養幾天後會變粗、伸長,頂端白色會逐漸消失,並進入子座生長階段;(4) 子座生長階段,子座經5-6天生長後,一般不會再增粗伸長,但頭部會膨大成棒型,頂端成鈍圓形或尖形,隨後即進入子座成熟期;(5) 子座成熟期,子座不再變化,但子囊殼會伸長並外露,使頂端出現乳頭狀小突起,再過數日,子囊殼會爆裂、釋放子囊孢子,頭部會形成龜裂狀花紋,並沾黏黃色粉狀物,一般從菌絲體扭結到子座成熟釋放孢子,時間大約經過15~20天。寄主培養法,則是利用人工培育之寄主昆蟲作為培養基質進行培育,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由接種到子座成熟約需35~38天,但此一方式需要大量飼養寄主昆蟲,加上接種不易,因此目前此一方式主要存在於中國大陸部分有養蠶工業的省份。臺灣目前已有許多農民與公司投入生產蛹蟲草,主要生產方式是以白米培養為主,然而產量有限。在臺灣市面上購買到的北蟲草,大多是由中國大陸進口,顏色會偏暗橘色,與新鮮採收之蛹蟲草顏色有所差異。
蛹蟲草為我國重要之食藥用資源之ㄧ,過去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著重液態發酵部分,但由於液態發酵與子實體的成分確實有差距,因此建立人工培育蛹蟲草子實體之技術,可提供國人獲得此一優質之保健藥材。
<以白米為基質培養之蛹蟲草子實體>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