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木虌果 / 病蟲害防治 / 炭疽病(Anthracnose)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炭疽病(Anthracnose)
發文日:108/12/11
  1. 病 原 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2. 病    徵:主要為害葉片(圖9)。病斑初期在葉片上靠近葉脈處,初形成黃褐色圓斑病斑(圖10),大小至數公分直徑,老化後病斑周圍呈褐色,外圍呈水浸狀,病斑邊緣淡綠色,中間褪成白色(圖11),易破裂,白色部位組織於顯微鏡下觀察有黑色粒狀物為柄子殼,內有長桿狀分生孢子(圖12)。
  3. 發生生態:好發於高溫多雨季節。炭疽病菌可殘留在罹病莖、葉組織、土壤表面或附在竹籬或栽培網上越冬,成為翌年之感染源。分生孢子藉雨水飛濺或噴灑灌溉水而傳播。在春、夏兩季,高溫高濕及氮肥施用過多之田間容易蔓延為流行性病害。最適發病溫度為25~28℃。
  4. 防治建議:
  • 田間管理:清除消毀罹病殘株,減少病源。注意氮肥施用。
  • 藥劑防治:參考植保手冊葫蘆科瓜菜類推薦藥劑。
  • 有機防治:設施栽培園區可施用亞磷酸1,000倍混合枯草桿菌(台灣寶)500倍及苦楝油500倍(作為展著劑),每3天一次,連續三次,建議於5-10月每個月進行一次防治。

圖9__被害葉片之病徵。

圖9__被害葉片之病徵。

圖10__初期病徵形成黃褐色圓斑病斑。

圖10__初期病徵形成黃褐色圓斑病斑。

圖11__老化後病斑周圍呈褐色,外圍呈水浸狀,病斑邊緣淡綠色,中間褪成白色。

圖11__老化後病斑周圍呈褐色,外圍呈水浸狀,病斑邊緣淡綠色,中間褪成白色。

圖12__病原菌柄子殼內之分生孢子。

圖12__病原菌柄子殼內之分生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