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整合性經營管理 / 病蟲害防治 / 桃菌核病(褐腐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桃菌核病(褐腐病)
發文日:109/07/23

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病主要為害成熟果實,近採收期及貯藏期均可見發生。初期果實表面出現
褐色圓形病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若遇高濕度,則病斑迅速擴大,呈褐色腐爛
狀,後期病斑中央出現灰色粉末狀物,乃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嚴重時易造成落果。
若發病果實之水分消失,則果實縐縮,其上之菌叢變為褐色,終致全果呈黑色木
乃伊狀。罹病果實若殘存於田間,可形成黑色菌核。黑色菌核於春天遇高濕度可
形成子囊盤而釋放子囊孢子,成為初次感染源;罹病果實上產生之分生孢子為二
次感染源,經由風及雨水傳播。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Sclerotinia cinerea (Bon.) Schr.、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
Honey 、Monilinia laxa (Aderh. et Ruhl.) Honey,分生孢子無色,檸檬形成卵形,
大小9.5-16×7.5-13.5μm(平均13×10.1μm),在孢梗頂端成串生長,有性世代囊
盤未在台灣發現,在紐西蘭、美國及澳洲有發現,但機會不多。

管理策略:
1、注重田間衛生:隨時清除罹病組織,冬季結合清園,徹底清除老病葉及病枝。
2、藥劑防治:
(1)農藥資訊服務網首頁/登記管理/病蟲害防治 作物名稱:桃 病蟲名稱:菌核病
(2)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桃病害/桃菌核病(褐腐病)

資料來源:害物管理手冊 (桃樹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