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整合性經營管理 / 病蟲害防治 / 桃黑星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桃黑星病
發文日:109/07/23

病徵及發生生態:
本病病原菌可為害果實、葉片及枝條,果實發病多在果實肩部,初期產生大
小約1-2mm 暗褐色圓形小病斑,嚴重時病斑互相癒合而形成不規則的大病斑。
病原菌擴展僅限表皮組織,當罹病組織枯死後,果肉仍可繼續生長,因此病果常
發生龜裂,呈瘡痂狀,故又名瘡痂病。葉片被害時,在葉背上出現不規則或多角
形灰綠色病斑,之後病斑部轉變成暗色或紫紅色,最後病斑部乾枯脫落而形成穿
孔。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無性世代為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Thumen,有性世代為
Venturia carpophilum Fisher。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分枝ㄧ次,彎曲,具隔膜,暗
褐色,大小為48-60×4.5μm,分生孢子單生或呈短鏈狀、長圓筒狀或橢圓形,單
胞,淡橄欖色,大小為12-18×4-5μm。子囊孢子在子囊內排列,上部單列,下部
為單列或雙列,子囊孢子大小為12-16×3-4μm。分生孢子再乾燥狀態下可存活三
個月,菌絲生長最適溫度在20-30℃,分生孢子發芽最適溫度為25-30℃,但以
27℃為最適宜。

管理策略:
1、注重園區衛生,隨時清除罹病組織,以減少園區感染源。
2、加強肥培管理,提升植株之抗性。
3、藥劑防治:
(1)農藥資訊服務網首頁/登記管理/病蟲害防治 作物名稱:桃 病蟲名稱:黑星病
(2)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桃病害/桃黑星病

資料來源:害物管理手冊 (桃樹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