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
學名:Hedyotis diffusa Wilid.
科名:茜草科(Rubiaceae)耳草屬(Hedyotis)
別名:蛇舌草、蛇舌癀、珠仔草、龍吐珠、鶴舌草(臺灣)、小葉鍋巴草、白花十字草、蛇總管、定經草、糙莖耳草、二葉葎、矮腳白花蛇利草、目目生珠草、節節結蕊草、鷯哥利、千打捶、羊須草、細葉柳子、甲猛草、蛇針草、尖刀草、珠仔草、南地珠、散草、竹葉草、奶沙爾、鐵沙爾。
英文名稱:Spreading Hedyotis
分布:多生長在曠野、田間、路旁、溝邊及溪畔等潮濕地。
形態:一年生披散草本植物,高15-50公分。根圓柱狀,分枝,細長,白色。莖纖弱,光滑無毛,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自基部分枝。單葉對生,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5公分,寬 0.1-0.3公分,先端急尖,無側脈;無柄;托葉膜質,基部合生成鞘狀,頂端芒尖。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具短而略粗的花梗;萼筒球形, 4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約0.3公分,先端4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4枚,著生於冠筒喉部,花絲扁,花藥卵形,2室,花柱線狀,柱頭2淺裂,呈半球狀。蒴果扁球形,室背開裂,花萼宿存。種子棕黃色,細小,具3個稜角。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繁殖方法:種子
利用部位:全株
效用: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陰疽及脾胃虛寒者忌用。
原產於亞洲熱帶及東亞暖帶地區,分布於中國、尼泊爾、日本及臺灣等地,多生長於濕潤的田邊、路旁、溝邊、草地及農舍旁,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較不耐旱。在夏、秋季採收後,洗淨、曬乾、切段。可曬乾或鮮用。白花蛇舌草以帶根全草入藥,中藥名為白花蛇舌草,其味苦、甘,性寒,無毒,歸心、肺、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利尿消腫、利濕通淋之功效,主治肺癰、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咽喉腫痛、肺熱喘咳、水腫、肝炎、闌尾炎、扁桃體炎、泌尿系統感染、腸癰、痢疾、黃疸、跌打損傷、乳腺炎、瘡癰腫毒及用於各種癌症等,外用可治毒蛇咬傷。
白花蛇舌草與水線草同為茜草科耳草屬之植物,二者外觀相似,在臺灣常有混用之情形。因白花蛇舌草為近年來常用於癌症治療之中藥,由於市場需求漸增,在供應面上價格上漲,發現常有使用水線草混用之情形,兩者雖性狀相似,但在功效、成份、藥理作用上有差異。
【文獻記載】
《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毒蛇咬傷,癌腫,外治白泡瘡,蛇癩瘡。」
《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利尿。治扁桃體炎,咽喉炎,闌尾炎,肝炎,痢疾,尿路感染,小兒疳積。」
《廣東中藥》:「消腫解毒,驅風,止痛,消炎。主治蛇傷、癌症及盲腸炎、痢疾等症。」
【主治用法】
1.用於癰腫瘡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本品苦寒,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治癰腫瘡毒,可單用,內服外用均可,也可與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等藥配用;用治腸癰腹痛,多與紅藤、敗醬草、牡丹皮等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多與黃芩、玄參、板藍根等藥同用;用治毒蛇咬傷,可單用,亦可與半枝蓮、紫花地丁、蚤休等藥配伍應用。
2.用於熱淋澀痛。本品甘寒,有清熱利濕通淋之效。常與半枝蓮、車前草、石韋等同用。
3.具解毒消腫之功效,近代以本品單用或製成各種方劑,廣泛用於食管癌、胃癌、直腸癌、肝癌、宮頸瘤、絨毛膜癌、膀胱癌、鼻咽癌、肺癌、淋巴肉瘤以及白血病等多種癌症,亦可配半枝蓮同用。但癌症患者須遵照醫囑治療,依個人體質由醫師調用,切勿自行使用,以免延誤病情。
據現代研究証實,半枝蓮與白花蛇舌草的抗腫瘤效果明確,二者在增強免疫力、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抗致突變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等方面具有共同的作用,在抗腫瘤的作用機制上具有協同增效之作用,但單味中藥無法發揮較好的抗腫瘤效果,而是以抗腫瘤方劑來防治效果較好,但中藥方劑組成複雜,須更多現代研究來證明中藥方劑之藥理效用。
【主要成分】
白花蛇舌草具有多種活性,不論是在中醫臨床使用或是民間中草藥應用上,白花蛇舌草都被廣泛應用在抗發炎、消腫、抗腫瘤等方面。亦有少數研究報告指出,白花蛇舌草具有調控血糖及調降血脂之效果。目前研究分析含有171種化合物,是用於治療與發炎症相關疾病的著名中藥,如肝炎、闌尾炎及尿道炎,已有數千年的應用歷史。其全草含環烯醚萜類、三萜類、黃酮類、蒽醌類化合物、有機酸及其酯類等化學成分組成,含車葉草苷(asperuloside);有機酸類及其酯類有車葉草苷酸(asperulosidic acid),去乙酸基車葉草苷酸(deacetylasperulosidicacid),雞屎藤次苷(scandoside),雞屎藤次苷甲酯(scandodide methyl ester)等成分;蒽醌類有 2-甲基-3-甲氧基蒽醌(2-methyl-3-methoxyanthraquinone),2-甲基-3-羥基-4-甲氧基蒽醌(2-methyl-3-hvdroxy-4-methoxyanthraquinone)等成分;三萜類有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等成分,以及尚有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中常以三萜類的熊果酸(ursolic acid)及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作為指標性成分品質參考,作為控管藥材品質之依據。
研究發現,在小鼠腹腔注射白花蛇舌草液具有鎮痛、鎮靜、催眠之作用,但體外實驗則抗菌作用並不顯著。在體內試驗能誘導網狀內皮系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使網狀細胞、白血球的吞噬能力增強,進而達到抗菌消炎之目的。在抗癌研究方面,有報導指出白花蛇舌草可能透過誘導癌細胞凋亡和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來抑制大腸直腸癌的生長。由於癌細胞的特徵在於不受控制的增殖,故抑制腫瘤細胞的過度增殖是開發抗癌藥物之關鍵方法之一,近年來天然植物藥的興起,乃因與現代化學療法相比,其副作用相對較小,且在中醫臨床治療上已使用數千年,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替代療法。長久以來白花蛇舌草與多種中藥材配伍,是臨床治療多種惡性腫瘤的基本方,在藥理學上對各種類型的癌症具有治療效果。白花蛇舌草為抗癌常見之中草藥,但如果長期服用的話,太過偏涼,有傷身體陽氣,女性更應注意,有可能導致經期紊亂、內分泌失調,若有低血壓情形更應注意,故不要擅自配伍服用,請由醫師臨床辨證使用。
【生長習性與種植方式】
白花蛇舌草喜溫暖、光照充足、濕潤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壤土為佳,但土壤質地過於粘重或過砂、以及低窪易積水之處則不宜種植。因種子細小,包含在蒴果中,故播種前先進行種子處理,將果實搓揉出棕黃色種子後,除去雜質、曬乾,裝入布袋內置陰涼乾燥處貯藏備用。因種子細小,故播種時將種子與土壤混合均勻,以條播或撒播方式播種,可提高發芽率且較方便操作。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160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白花蛇舌草p204台北南天書局
(3)醫砭 沉藥子
(4)中國植物誌 第71(1) 卷 75 頁 白花蛇舌草
(5)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6)Huang ,L., Z. Lai, H. Yang, J. Peng, Y. Chen and J. Lin. 2019. Hedyotis diffusa Willd. inhibits VEGF‑C‑mediated lymphangiogene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via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J.Oncol Rep.42(3):1225-1236.
(7) Chen, R., J. He, X. Tong, L. Tang and M. Liu. 2016. The Hedyotis diffusa Willd. (Rubiaceae): A Review on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Quality Control and Pharmacokinetics Molecules. 21(6):710.
(8)羅金強、劉宏斌。2014。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抗腫瘤的研究進展 現代腫瘤醫學第22卷第2期。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