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可作為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新選擇
衛福部在所公布的10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居主要死因前三位,且多集中於55歲以上之年齡層,佔約85%,人口高齡化死亡率隨之上升,因此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老化有很大關聯,尤其是40歲以上者其罹病風險相對增加,但近幾年來竟有年輕化之趨勢,可常見於新聞報導中,如40歲以下因心肌梗塞而猝死,這在過去並不多見,其可能原因有肥胖、壓力、過勞、熬夜及作息不正常、吸菸、飲食不健康、平時缺乏運動習慣、有潛在慢性病、家族病史、氣候變化等有關。世界衛生組織(WTO)報告就指出,全球每年至少171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並推測死亡頭號殺手就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多年蟬聯10大死因位居第2名,但與其密切相關的腦血管疾病、及導致心血管併發症的糖尿病、高血壓疾病的總死亡人數,已經超越癌症疾病者,因此針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已受全世界的高度重視,並積極尋求更好的治療方式。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泛指與心臟和血管相關的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或迴圈系統疾病(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包括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深層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及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等。心血管疾病常見的原因是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導致血管阻塞所引發的血流不順,進而引起各式各樣的病症,但動脈粥狀硬化的形成原因極為複雜,它是一種具有發炎反應、氧化壓力和免疫功能異常的慢性發炎疾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導致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目前許多研究顯示,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在動脈硬化形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丹參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丹參的活性成分分為兩類,一類是50多種具有酚酸結構的親水性化合物,包括丹參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丹參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原兒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及丹參素(R-(+)-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等,另一類是40多種具有雙萜醌結構的親脂性化合物,包括丹參酮I (tanshinone I),丹參酮IIA (tanshinone IIA),丹參酮IIB等。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上,丹參可以單獨使用或是與其他的中草藥一起使用,其親脂性成分和親水性成分均對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具有保護作用,現代研究發現成分含量最高的丹參酚酸A和丹參酚酸B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發炎、抗血栓形成及心臟保護等活性作用,而丹參酮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腫瘤、心臟保護、神經保護及鎮痛等活性作用。過去臺灣在2003年的國際會議中心所舉辦的「世界動脈硬化大會臺北會前會」中,曾有多位學者提出黃連、丹參、芹菜籽等中草藥能有效治療心血管疾病之研究成果,其中台北榮總發表研究「草藥在動脈粥狀硬化方面的進展」論文中指出,實驗證實中草藥的丹參、女貞子、銀花和甘草,具有抗氧化和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有效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發生。在傳統中醫所謂的活血化瘀藥,是指能通暢血行、祛除血瘀之藥物,臨床上用於治療血瘀症,即與血液循環障礙相關的病理過程,因此透過活血化瘀藥的有效成分,來改善血液流動、微循環或抗血栓等來達到藥理作用,除了用於保健強身,亦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脂症、腦中風、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全世界對於中草藥的研究與應用持續風行,而植物藥在醫學界中亦是熱門焦點,如何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是醫界的一大課題,全世界都面臨慢性疾病的醫療健保經費日益龐大之支出,這將對國家財政造成極大壓力。近年來預防醫學和替代療法之興起,日常的保健養生法相關資訊非常多,而以中醫治療慢性疾病的方式也越來越受到民眾採用。丹參是目前全球研究最多的藥用植物之一,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作為傳統中藥已超過2500年,歷史非常悠久,在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用於治療各種疾病,並已發展出多種中草藥產品,因其在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性失眠、肝纖維化及癌症的治療上頗具藥用價值,以及具有很大的市場發展潛力,至少在19個國家或地區作為治療疾病之藥材,同時也已廣泛應用於保健產品和化妝品。目前丹參產地主要在中國,在臺灣、日本、韓國等亦有栽培使用,而在美國、德國、英國及澳大利亞等地亦有栽培。在美國藥典、歐洲藥典、英國藥典、中國藥典、香港中藥標準及臺灣中藥標準,都有記錄丹參的成分含量,但標準並不一致,不利於丹參的國際貿易,因此建立丹參成分含量的國際標準,對國際貿易以及臨床使用上一致的質量與安全性,都是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Salvia miltiorrhiza root and rhizome. ISO 21314:2019(en). https://www.iso.org/obp/ui/#iso:std:iso:21314:ed-1:v1:en
3. Jung, I., H. Kim, S. Moon, H. Lee and B. Kim. 2020. Overview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 for Various Diseases: An Update on Efficacy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Antioxidants. 9(9): 857.
4. Li, Z. M., S. W. Xu and P.Q. Liu.2018. Salvia miltiorrhiza Burge (Danshen): a golden herbal medicine in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39:802-824.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