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鴨寨文章 / 因應氣候變遷之褐色菜鴨高飼效品系選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因應氣候變遷之褐色菜鴨高飼效品系選育
發文日:110/08/09

臺灣蛋鴨在養量約200萬隻,以每隻鴨每天吃160克飼料估計,等於全臺灣一天就要消耗掉320噸的飼料,相當於6,400包50公斤的袋裝飼料,這些袋裝飼料平躺疊放的高度約1,023公尺,約2棟101大樓的樓高。在鴨蛋生產成本中,飼料費占比最高,可達8成以上,而飼料配方中,玉米及以大豆製成的大豆粕,占總原料的6成至8成,此兩者又是深受氣候變遷影響的作物。

氣候變遷可能的影響包括:溫度上升,進而易造成災變天候、極端降雨及農業可用水資源短少,研究指出,未來30年,氣候變遷將成為影響玉米價格的最重要因素,其影響力遠超過油價、貿易政策以及生質燃料政策等。如2019年美國中西部水患,許多農田泡在水中,只能栽植往年的兩成,造成玉米價格上漲四分之一;又如聖嬰現象造成阿根廷2016年4月暴雨,打亂大豆收成期,大豆產量較前年減少5%,連帶使得美國大豆期貨上漲20%。這些在作物上的影響皆連帶反應至飼料生產成本上。

為因應未來氣候變遷可能對飼料原料的嚴重影響,節省農民生產鴨蛋之飼料成本,卻又得維持褐色菜鴨良好產蛋及蛋殼品質等特性,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於2009年以高產蛋的褐色菜鴨畜試一號第16代為種原,開始殘差飼料採食量檢定。

要了解何謂殘差飼料採食量,必須從動物採食開始看,採食後所獲得能量,有一部分需先維持個體正常運作及代謝,其餘能量才能用於生產(產蛋、增重)用,而剩餘無法歸類於前述用途的能量被稱作殘差飼料採食量,故殘差飼料採食量越低的種鴨,表示牠吃下飼料用於維持及生產的能量比例越高,也就越節省飼料。殘差飼料採食量檢定期為34~37 週齡,這段期間以特製壓克力飼料槽,定時定量餵飼蛋鴨料,避免隔壁鴨偷吃,並定時秤剩餘飼料,以計算採食量,另每天秤每隻母鴨所產之蛋重,以計算檢定期間之總蛋產量,另於檢定期頭尾秤量體重,建立迴歸方程式,以預測個體在這樣維持及生產條件下的採食量,以實際採食量減去預估採食量即得殘差飼料採食量。文獻指出由於殘差飼料採食量額外考量能量利用與體組成變化,較僅以蛋重及採食量計算之飼料換蛋率對於飼料效率選拔更具效果。

此選拔品系第零代與第一代皆根據殘差飼料採食量表型值選留種母鴨及其全同胞兄弟作為種公鴨,避開親屬關係進行繁殖;自第二代開始,依殘差飼料採食量性狀的無偏差育種價估測值,選留最佳育種價估測值之公、母鴨 (公鴨之育種價依其系譜關係估算),以繁殖試驗用鴨群,每一代並逢機繁殖對照品系。結果顯示選拔品系在蛋殼強度、蛋重及 52 週齡產蛋數與來源對照品系皆有相近成績,然而選拔品系在34~37週齡試驗期平均每日採食量較對照品系少吃13 g,此品系於2018年正式命名為褐色菜鴨高飼效品系。

以臺灣蛋鴨場平均在養規模約 5,000 隻計算,若整個蛋鴨場皆飼養褐色菜鴨高飼效品系,每日可省下將近新臺幣1,000元之飼料支出;而省下的13公克飼料,也可讓我國每場平均在養量5,000隻規模擴增至5,470隻,約增加一成的蛋產量,每個產蛋期可讓鴨農增加約新臺幣40萬元的賣蛋收入。而褐色菜鴨高飼效品系節省飼料的特性,可降低飼料原料因氣候變遷導致量減價揚對農民產生之危害,是蛋鴨產業因應氣候變遷的一大利器。

(本文因應刊登時資訊修改自2019年12月228期畜產報導稿件)

 

撰稿:畜試所東區分所  張怡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