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潮流新聞 / 潮流更新 / 飛白楓海星的成長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飛白楓海星的成長史
發文日:111/01/27
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已成功研究出油彩蠟膜蝦(Hymenocera picta)量產技術,而該蝦有別於一般觀賞蝦的雜食性,在結束浮游期(zoea)變態為稚蝦後,即開始以海星為食,因此飼育時,海星是不可或缺的餌料。
飛白楓海星為澎湖常見的種類,但近年來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為在維持野外生物資源量平衡的前提下,持續穩定供給餌料,澎湖中心開始嘗試進行飛白楓海星的繁養殖試驗。
飛白楓海星的受精卵於受精2小時後呈四分裂,21小時後達到原腸期(gastrula);小腕 (brachia)在第四天形成,小腕幼生(brachiolaria)除具備三個小腕之外,水管系也開始發育。第12天觀察到已附著變態的小海星,小海星具備骨盤和管足,接著眼點出現,到第19天,肉眼已可見五個腕足的小海星。
目前澎湖中心已可以人工方式培育出小海星,未來將持續精進相關繁養殖技術,除了提供觀賞水族市場所需與作為油彩蠟膜蝦的餌料之外,也將透過種苗放流增裕飛白楓海星資源量,以維持澎湖沿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