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粉紅寶石鑲繞在白玉之上 兼具紅、白肉特性的雙色種紅龍果
紅龍果(pitaya, dragon fruit)為近年栽培面積擴增迅速的熱帶果樹,栽培面積從民國98年的771公頃,到110年的2,820公頃(總產量64,729公噸),10幾年間栽培面積增加了3.7倍,產量增加6萬噸。紅龍果鮮豔的外觀頗為討喜,加上其營養價值受到消費者的肯定,生產過程農藥使用量少與產期長等特色,產銷需求大增,造成了種植風潮。但產業發展過於迅速,未建立栽培秩序,107年開始出現供過於求的危機,產地價格大幅下滑,109年跌到谷底之後,110年紅、白肉種價格已逐漸回升至每公斤43.7與39.3元(臺北農產運銷公司資料)。紅龍果產期雖可藉由燈照調節供貨期,但盛產期仍集中於夏~秋天,此時其它水果也正逢盛產季節,以致價跌常在生產成本邊緣,農政單位開始獎勵廢園轉作的同時,生產者也開始思考更換新品種(系)來區隔現有品種(紅皮紅白肉種),以一新消費者耳目。曾有農民於前兩年引進黃皮白肉種與燕窩果(黃皮)進行試種栽培,但其果實品質偏酸或與枝條抗病性弱等問題,在台灣的種植成果並不理想,選種目標又把皮色轉而從肉色,種植不同於傳統的大紅肉新品種,這也就是雙色種興起的緣由。
台灣目前食用的仙人掌科果樹主要為攀緣類的三角柱屬(H. undatus Britt. & Rose)的紅皮紅、白肉種與西施仙人柱屬(Selenicereus megalanthus (Schum.) Britt. & Rose.)的燕窩果、麒麟果(黃皮白肉種)。另在澎湖廣為栽培的反空降仙人掌果(當地稱為楊梅)為刺梨屬(Opuntia ficus-indica(L.) Miller)植物。仙人掌科果樹屬間雜交具有親和性,所以近年出現不少新奇種類,或可觀賞的紅花系列或是性狀特異的食用仙人掌果出現。雙色種(Hylocereus sp.)為白肉種與紅肉種的雜交後代,兼具紅肉種與白肉種的特性。「雙色種」為此類品系的統稱,因果肉有紅白相間的顏色所以被稱為雙色種。雙色種確切來源已不可考,台灣早在90年代發展紅肉種品種時即引進不少中南美洲原種進行種植,當時幾位有志之士也試著進行紅白肉的雜交選育工作,如其中名間鄉方露農場當時就選育不少優質品系,〝大紅〞即是其中一個目前被廣為種植,成為台灣目前最主要的紅肉品種。雙色種估計當時已有種植。但以當時的發展條件,消費市場對紅肉種趨之若鶩,消費者對紅肉種的喜愛與〝大紅〞品種單位面積產量與收益高等優勢,對其他的特色品種如粉紅、雙色、青皮未有特別關注。近兩年來,紅龍果消費較為低迷,為求新求變,活絡市場,在原來舊品種栽培已趨於穩健的同時,這些有特色的優質品種(系)又再被挖掘出來。
雙色種果實甜美,風味上兼具紅肉種的甜、香氣與白肉種的爽口,嚐之令人愛不釋口,然雙色種究屬白肉種或紅肉種?定位並不明確,109年農試所鳳山分所紅龍果評鑑會雙色種與粉紅種得以白肉組報名參賽,首次參賽即獲得白肉組冠、亞軍而一舉成名,其外觀與重量雖遜於白肉種,但其肉質與風味卻一致獲得評鑑委員的好評。去(110)年,在白肉組5組得獎果品中,玉里雙色即占三位,更增添雙色系統未來的消費價值。雙色種以往較少做商業栽培,對於其生育特性與栽培習性沒有深入了解,現隨著栽培的農友漸多,對於此品種缺點已有策略可以改善。以下敘述其管理要點。
雙色種的性狀特性
雙色種為紅肉種與白肉種的雜交種,其性狀兼具兩者的特性,其與紅肉、白肉差異大致整理如下:
生育特性
品系別 |
枝條特性 |
刺長度 (+=1.5mm) |
苞片/鱗片 |
授粉與著果 |
果皮特性 |
口感 |
紅肉種 |
刺座下半部木栓化 |
++ |
苞片先端圓鈍、鱗片短 |
大多數品種已不用人工授粉 |
果皮深紅,較沒有臘質 |
甜,帶花香味,口感較濃郁 |
白肉種 |
稜邊全部木栓化 |
+ |
較長,鱗片綠 |
不需要 |
果皮紫紅,不套袋皮色暗沉呈色不亮 |
微甜,偶有草腥味,肉質鬆軟 |
雙色 |
刺座周圍木栓化 |
+++ |
鱗片較長,鱗片綠 |
常需要人工輔助 |
果皮紫紅,不套袋皮色暗沉呈色不亮 |
清甜爽口、多汁 |
粉紅種 |
刺座周圍木栓化 枝條稍帶波浪捲曲 |
++ |
鱗片長,鱗片綠 |
常需要人工輔助 |
果皮桃紅色 |
香氣濃、爽口 |
雙色種的枝條、花苞、果實外表性狀均與白肉種較為相似,最大差異是在刺的長度上。雙色種的刺與紅或白肉種相較都要明顯且長,呈針狀,另外雙色種枝條上的刺座突起,管理上就很容易被刺傷,增加作業上的不便。另外雙色種的枝條較細小,花苞期花被片常是分開的,花藥與柱頭距離常不超過1cm,自花親和性低。在栽培習性上,雙色種與紅肉種較為接近,其始花期、末花期與〝大紅〞相似,欲進行產期調節時,利用紅肉種的燈照產調技術即可成功催出花苞,甚至冬季的雙色種果肉呈色對比更明顯,風味更好。
市場流通的雙色種依其枝條來源區有玉里(追溯源頭來自花蓮玉里)雙色與高樹(追溯源頭來自屏東高樹)雙色兩種。雙色種都有皮薄易裂果的特性,不同的是玉里雙色於背陽面易有木栓化的紋路裂痕,而高樹雙色的萼口短,萼口大,容易從萼口處開裂。另外高樹雙色的自花親和性不良,需要異種授粉果實才會有商品價值(超過400g/果以上),玉里雙色的自花親和性較好,但為增大果實,有時仍需要人工輔助授粉。在風味上,兩者口感都比紅肉或白肉種好吃,其中玉里雙色多汁,帶有微酸口感,層次上較為豐富而久嚐不膩,高樹雙色的質地較Q,酸味較低。
雙色種的缺點與克服方法
雙色種風味口感雖佳,但在栽培上有些問題需要克服,這也是限制雙色種在推廣之限制因子:
1.果皮呈色淺且不亮麗:雙色種的皮色較紅肉種淺,呈淺淺的淡粉紅且不具臘質,其外觀性狀如鱗片等較接近白肉種,栽培上目前以牛皮紙套袋來隔絕光線的照射,讓皮色變成桃紅色並使鱗片的綠色有明顯的對比來克服。南部地區採用牛皮紙袋套袋較易有煤煙發生,同時牛皮紙袋不易看出果皮的轉色狀況,因此袋外需要標識,以免一再拆袋檢視成熟度,增加人力成本。另外採用牛皮紙袋套袋的速度慢且成本較高,故其末端售價也必須較高,才能支撐這些生產成本。
2.皮薄,易有萼口或側邊裂果的情形:雙色種果皮較薄,對於水分的管理更該注意,要避免土壤水分變化過於劇烈,最好有灌溉設施,隨時保持田間地表微濕的狀態,並盡可能行草生栽培。同時近成熟期也應觀察果皮紋路的發育情形提早採收。雙色種因易裂果,掛果期較短,同一批花大致要比〝大紅〞提早5天採收。
3.果形較小:雙色種的外觀特性較似白肉種,果形偏長橢圓形,果肉組織密度稍低,單果重普遍較輕。玉里雙色的柱頭與花粉距離雖然相近,實際上為確保大果率仍需以人工輔助受粉,確保果實達到550g以上,創造更高的商品價值。高樹雙色的柱頭與花粉距離則較遠,一定要人工授粉才能著果,目前需要人工授粉的品種在缺工的環境下,多寧可不種,以致目前栽培高樹雙色的農友偏少。
種植雙色種的注意事項
雙色種有上述的缺點,除果皮薄而容易裂果外,栽培管理上需注意下列事項:
1.雙色種在夏季高溫期間的呈色對比不明顯,外圈只呈現淡淡的淺粉紅色,似白肉種。風味上雖比白肉種優,但論口感還是秋冬果比較好吃,所以經營策略上應以調節秋冬果為其主要產期。
2.紅龍果新品種繁殖時因枝條數量不足或是為減少種苗購買成本或為增強對逆境的抗性,近幾年多採用嫁(芽)接法。觀察發現,雙色種的生長勢強,若採嫁接法其所選用砧木品種為富貴紅等強勢種類者,嫁接其上的雙色種日後發育將更增強,其果皮發育與水分供應更易有不均衡情形而增加裂果的風險,故種植雙色種以枝條直接扦插定植較嫁接法為優。
3.雙色種夏季期間果肉呈色不明顯與皮薄,目前試驗利用營養管理,也就是用肥料的比例來改善此問題,但尚未有明顯的結果。氣溫的變化還是決定甜菜紅素的生成與否,最適合甜菜紅素生成的溫度是20-30℃,台灣夏季日夜溫多超過30℃以上,有礙果肉外圈紅肉的生成,只能呈現淡粉紅色。
4.農友為增大雙色種果實,常會增加氮肥的用量比例或施用雞糞肥,反倒使果實風味變酸,適得其反。增大果實應從控制每批留果量,加強疏花,以減少養分的競爭。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