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知識+ / 紅龍果大家族 / 臺灣紅龍果栽培品種介紹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紅龍果栽培品種介紹
發文日:111/05/16

臺灣紅龍果栽培品種介紹

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劉碧鵑

    紅龍果(Hylocereus spp.) 英名為pitaya或dragon fruit,又名火龍果、龍珠果、芝麻果或仙人掌果,為仙人掌科(Cactaceae)多年生攀緣性肉質植物。紅龍果原生於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及西印度地區,一般人認為它是不需要水、並且耐旱、耐貧脊的果樹,但實際上它對水的需求頗強。目前臺灣商業栽培者以三角柱屬(Hylocereus)為主,其中又以白肉(H. undatus)及紅肉品系(H. polyrhizus & H. costaricensis)居多。

紅龍果的生長適應性強,對土壤、氣候條件的要求較少,並且枝條扦插繁殖容易,幼年性短(最快種植約10個月即可生產),每年產量高達15,000公斤/公頃以上,產期長又分散,果實耐貯運,耐旱,病蟲害少,是集保健、加工、鮮食、觀賞於一身等優良特性的果樹,近幾年在國內外均掀起種植熱潮。

紅龍果在臺灣的栽培面積,2013年農業統計年報記載為1,191公頃,產地主要集中在臺灣的中南部平地一帶。其中又以彰化縣二林鎮(118公頃)、南投縣集集鎮(45公頃)及臺中市外埔區(33公頃)鄰近區域較為集中,佔全臺總生產面積40%。其餘全台各縣市皆有栽培,甚至包括金門及澎湖離島(七美)亦有種植。2013年總產量27,654公噸,除供應內需之外亦有少量外銷,總外銷量近45公噸,其中以中國大陸外銷量為最多(39,058Kg),部份亦出口至日本、新加坡、香港及加拿大等地,每公斤出口單價平均72元。

 栽培品種介紹

仙人掌科族群頗大,包含122屬1600多種,具有肉質莖與多刺為仙人掌科的最大特色。仙人掌果依枝條的生長習性大致可分為:攀緣類(climbing cacti)、片狀類及柱狀類(columnar cacti)等三類。臺灣目前商業栽培的為攀緣類,此類果實多需要有支撐架讓其攀附向上生長,而後使枝條下垂即會開始開花產果,其所生產的果實即統稱為「紅龍果」。

台灣商業生產的紅龍果引進始於1983年,當時包括有大里市陳塗砂;集集鎮石火泉、吳沛然;名間鄉芳露農場吳連芳等農友及善化鎮王群光、施能文醫師等人,陸續自越南及中南美洲等地引進種原,同時亦進行雜交育種等品種選育工作,此時期蔚為民間育種改良的熱潮,使得台灣的紅龍果品種相當豐富多樣化,果皮或果肉色變化豐富。後來因部份種苗商以不實手法銷售實生種,以致所栽種的紅龍果品種不純,性狀五花八門,各果園所栽種的果實品質、果形、果色等均參差不齊,近十幾年來經過選優汰劣後已較為統一。下列所述為臺灣目前栽培數量較多或眾人熟知的攀緣類三角柱屬品種(系)。消費者對紅肉與白肉種果實風味的接受度呈現兩極化反應,紅肉種的糖度一般較高,但果肉軟,較不具脆感,並且甜菜苷色素(Betalains)因為含量頗多不易完全被消化吸收,以致排泄物仍帶有該色素;白肉種糖度一般較紅肉種為低,但予人清甜的口感。栽培比重,訪查結果大致為白肉種為3成,紅肉種佔7成。

(一)白肉種或越南白肉種(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 Rose)

果肉白色,通稱為白肉種或越南種。白肉種的柱頭與雄蕊距離短,且具自花親和性,不需人工異花(種)授粉,開花期間如遇下雨亦不影響著果,加上枝條上的細刺較短小,管理上較為省工。白肉種的果形呈長橢圓形,其鱗片亦長,成熟時仍為綠色,與皮色呈明顯對比,並具光澤感,外觀較紅肉為佳。白肉種的肉質爽脆,口感清甜,不會有滴汁沾到衣服清洗不掉的困擾。其可溶性固形物較紅肉種為低,其果心大致在16-20Brix。大致上,白肉種較具草腥味。

白肉種於南部地區開花較紅肉種遲約半個月(4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期也較紅肉種早結束(末期花在9月中旬),產期較紅肉種短1-1.5個月,但因每期花果的數量較為穩定,且單果大小較為一致,所以,平均年產量與紅肉種不相上下。栽培上,白肉種利用牛皮紙或不織布套袋果皮顏色會較亮麗,若用紗網套袋者皮色較不均勻,賣相較差。

(二)改良紅肉種(Hylocereus polyrhizus Britt. & Rose); (Hylocereus costaricensis Britt. & Rose)

紅肉種的開花期較早於白肉種,南部地區可於4月上旬夜溫開始升高之際開花,陸續開花至10月中旬,若9月後能再經燈照處理,可延長花期至11-12月,每年估計有12批花以上。紅肉種與白肉種品種,除依據果肉顏色來鑑別以外,另外可經由枝條邊緣的條帶,花瓣前端是否帶有紅色,還有枝條密佈刺的長短,果皮鱗片的長短等特性來判別。紅肉種枝條邊緣多呈不連續性的條帶,花瓣前端帶有紅色,枝條上的刺較長,並且柱頭較長於雄蕊,除不易自花授粉外,並具有自交不親和的特性,但若經異品種授粉則著果率可達100%(蔡正壽論文,2003),故常須混用其它紅肉種或白肉種品系花粉,進行人工授粉才能順利著果,另外各批次的果形大小差異較大,栽種上較為費工,成本也較高。

目前有申請品種權的計有‘昕運1號-蜜寶’、‘大紅’與‘喜香紅’三個品種,其餘的多是產地選育品系,較為知名的品種(系)有下列幾種。

 1、‘大紅’:

果實大並且肉色深紅而得名。本品種最大特色為具自花親和性,且柱頭與雄蕊距離較短,所以,不需人工授粉即有中等以上果形,開花期間如遇下雨亦不影響著果(但果形仍會偏小)。平均單果重可達400g以上(南部地區的盛夏時節較不耐熱,果實較小)。果形偏圓形,鱗片寬、短且薄,運輸上果皮不易因鱗片摩擦而有擦傷痕。八分熟果實果心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可達20Brix以上。果萼雖短,裂果率中等。當年發育的肉質莖較為下垂,具有不易被強風吹斷的優點。缺點為果肉質地較鬆軟,皮薄,是故櫥架壽命亦較短。目前在紅肉種中本品種栽培面積約佔6成。

 2、‘昕運1號─蜜寶’

為昕運國際有限公司於2011年取得品種權的品種。其特點為:果形橢圓或圓球形,鱗片較白肉種短小,容易包裝、裝箱。果萼深度雖淺,但較其它紅肉品種不易裂果。八分熟果實果心可溶性固形物平均達18Brix以上,肉質爽脆。果實貯運性佳,耐貯放,室溫下有5天,低溫(5℃)冷藏下可長達2星期以上的櫥架壽命。掛果期長,果皮轉紅後1星期不採果亦不易裂果。枝條刺座稍長於白肉種,但短於紅肉種,所以在栽培管理、採果等作業操作上,為紅肉種中較不易被刺傷的品種。本品種定位為外銷用栽培種,以輸銷國外市場為主。

3、‘喜香紅’

2012年由嘉義竹崎賴文化與賴偉誌農友提出品種權申請的品種,其亦是自吳連芳的後代所售出的品種中所選育者,果實具濃厚香氣為其最大特色,果形長橢圓形,鱗片稍長會反卷,不易裂果(轉色後仍可掛果2星期),具自花親和性,果心可溶性固形物平均18Brix以上,全果糖度分布均勻,肉質爽脆,風味頗優。

4、富貴紅(450)

為南投竹山蔡國億農友所培育的品系,肉色紫紅,皮色豔麗呈玫瑰紅,自花親和,可以不需人工授粉,著果性良好,果形長橢圓形,果萼長,果皮薄,雖萼端不易裂果,但容易有側邊裂果的情形。本品系生長勢甚強,對肥份與水份的供應較為敏感,尤其是在進入轉色前對養水分的控制需更為嚴謹,並應隨時注意果皮的變化以防裂果。再者本品系的枝條頗脆,容易有折枝斷裂的情形,同時果實品質於不同季節的變化較大。本品種因著果穩定,栽培面積逐漸增加中。

5、石火泉種

為集集鎮石火泉農友所選育的品系,優點為具自花親和性,可以不需人工授粉果實即可有中等大小(400g以上),果皮薄,稍具香氣,品質中等,果萼端易裂果。本品系在南部地區栽植會有枝條晒傷情形(特別是在7-8月高溫期),並且花朵開放前雌蕊會於下午提早抽出,雖仍可自花授粉,但果形會變小,因此較適於在中部地區栽培。另外,本品系因果皮及鱗片都偏薄,較不耐運輸及貯藏,栽培者漸少。

6、吳沛然系列

亦為集集鎮果農所選育出來的品系,可適應於南部地區的高溫環境栽植,惟夏季高溫期需人工授粉果形才會大,目前以‘福龍’、‘甜龍’(性狀與福龍相近)與‘帝龍’三品系種植面積較多。

(1).‘福龍’種的果形較帝龍為大,生長勢也強,其特性為7-8月所採收的果較大,果萼長,較不會裂果,並且枝條的莖肉較厚,較耐強日的曝晒,果肉風味帶有微香氣。缺點為枝條上的刺座又長且多,栽培管理上易被刺傷,果皮也較厚些,呈色上較不亮麗

(2).‘帝龍’的早、末期的採收果較大,果萼較短,容易裂果,生長勢也較弱,但果實風味頗佳,甜酸適度,其栽培管理技術要求較高,不然果實風味會帶酸。

(3).‘甜龍’

果形偏圓球形,果肉紮實,具香氣,肉色紫紅,皮色較不具光澤,鱗片稍會卷曲,鱗片末端會有褐化情形,但果實風味甜酸兼俱,口感佳,目前於臺南柳營、東山一帶栽植不少,果實蠅較不愛叮咬,當地可以不用套袋栽培。

其它特色品種

一、攀緣類三角柱屬

1、‘蜜龍’:

為本分所自紅皮紅肉種與黃龍的雜交後代所選育,皮色橙紅或橙色,果實風味近似黃龍種,帶有甘蔗甜味,清爽甜美,果心可溶性固形物可達20Brix以上,酸度低(0.19%),糖酸比高,口感甚佳。本品系對日照反應不敏感,花期可自3月下旬至12月上旬,產期可在不經燈照處理下延長至翌年1月。本品系果實品質雖優,但因果皮近基部帶細刺及具有果形偏小(400g以下)的缺點(母本黃龍的特性),尚無商業生產,目前已利用此品種為親本進行雜交選育,期能改進該品種的缺失。

2、‘青龍’:

最佳賞味期間的果皮色為綠色,但掛果若超過50日以上,果皮色仍會轉為不均勻的紅色,肉色分別有紅色與白色兩種(青皮白肉與青皮紅肉),果實風味中等。本品系之果皮雖具特色,但因採收成熟度不易判定,並且考量消費者的接受性,目前僅於有機經營者或是趣味栽培者種植。

3、‘雙色’:

果肉色具有紅白兩色者通稱為‘雙色’,目前市場品系並不統一,有白色在外圈與紅色在外圈兩種。其多為紅肉種與白肉種的雜交後代。‘雙色’果實的酸度較低,風味口感佳,但果皮色較淡(不夠紅豔)且不具光澤,皮薄,果萼短而易裂果,需在轉色期間提早採收或利用藥劑處理來改善,因目前的肉色分布並不穩定(受授粉品種的影響),目前無大面積的商業生產。

4、‘粉紅’(粉紅佳人):

果肉為粉紅色者通稱為‘粉紅’,目前市場品系亦不統一。其多為紅肉與白肉雜交後代品系,皮色亮具光澤感。‘粉紅’種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較白肉種為高,微酸,口感清爽有層次,具脆感,不具沒有草腥味,風味頗佳。惟其果形偏小(低於600g),不耐熱,夏季多需要人工授粉,同時其枝條的生長勢強、但對潰瘍病的敏感度較高,目前尚無大面積的生產。

5、‘無刺’(善龍):

枝條上的刺為短刺(0.5mm)幾近呈無刺狀態,通稱為‘無刺’,實際上應為‘短刺’。在管理作業上不易被刺所刺傷是其最大生產特色,其肉色為紅色,但外觀卻似白肉種,成熟後鱗片仍為綠色而與皮色對比明顯,外觀亮麗漂亮,但因果實風味較淡薄,口感平平,商業栽培者仍不多。

結語

紅龍果為近年來檳榔園廢園更新改植的新興果樹選項之一,昔日因未有適當栽培品種進行推廣,加上部分紅肉品系無法自花授粉,或是實生苗的變異性,以致果實品質參差不齊,影響消費者的食用信心與購買意願。未來臺灣紅龍果產業經營方向,除從品種改良與更新,如調整紅肉種肉色及不同皮色及肉色的多樣化,黃龍種無刺、大果,自花親和和抗病等特性來進行選拔與改良外,同時更新汰換劣質品系,改善一園多品系之現況,並從調節產期(研發低成本產期調節技術,錯開夏季生產高峰,提早或延後產期),穩定果實品質,進行合理化施肥管理之研究與克服紅肉種著果率,積極培育具現代化果園經營能力的繼代果農,滿足消費者喜好新奇外觀或風味等方向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