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文獻的歷史考究 / 中醫學介紹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中醫學介紹
發文日:111/11/08

中醫學介紹

中醫學,也稱為漢醫學,起源於中國漢族,其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融合多家東方哲學思想精華,如儒、釋、道為其三大重要核心思想組成,這三個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形成獨特的醫學與養生智慧。

在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中,與中醫學關係最為密切的是道家。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傾向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經典《道藏》是一部匯集大量道教經典以及相關書籍的大叢書,包含道教的經典論著、科儀方術、仙傳道史、醫藥養生、天文史地、諸子百家書籍,以及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等相關著作,其中存有大量的醫學文獻記載,有關於醫藥與內、外丹專著方面就有150多種,而關於醫學與養生的著作則多達900多種,在道家著作中約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與中醫有所關聯,成為醫書的組成部分。與道家有深厚淵源的代表人物則為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被後人尊為「藥王」、「孫真人」,孫思邈受道家影響頗深,其鑽研道家經典與眾家醫書,及研究前人的醫療方劑,並將他在民間行醫數十年的醫療經驗以及總結唐代之前的醫學成果,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千金要方》,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而在西元608年時,遠赴中國學醫的日本醫生就將《千金要方》帶回日本,因此對後來的日本漢醫學有著深遠影響。

儒家所追求的「中庸之道」,是達到自然、社會、政治、宗教於一體的「天人合一」理想境界,而「天人合一」的觀點影響著中醫的基本構架。中醫藥理論的觀念,是將人體的五臟六腑、皮肉筋骨、血、毛髮等皆看為一個整體,且將人與自然環境視為一個整體關係,所以中醫在治病時,是將人與天、地、時、物、環境等連繫起來,以宏觀角度來研究人體內在聯繫,和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繫,有效地為人進行醫療與養生保健。古時許多的儒士在飽讀詩書之餘,也研讀醫書,其中著名的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曾在長沙當太守,同時也常在衙門為人診病,因而有坐堂醫之稱,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中醫經典著作之一,此書被認為是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重要基礎,後世尊他為「醫聖」。此外,尚有宋代許叔微、明代的李時珍、柯琴、傅山,以及清代陳念祖等人,皆亦醫亦儒,為中醫學注入儒家的中庸智慧。

在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中醫學便受佛教思想所影響,《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匯編,其中專論醫理的經書就多達400多部,涵蓋豐富的醫藥學知識,而佛教中的灌腸、藥物煙燻療法、藥浴等獨特療法,也成為中醫的治療方式。佛教嚴格要求精神上的塑造,從根(生理)、塵(環境)、識(精神)三緣和合的整體角度,來看人的存在,認為心、身、境三者,互不相離,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並認為身心疾病可藉由禪修,即透過靜心冥想來根除煩惱,精神得以解脫。佛教所提倡的素食與戒酒的飲食生活,能有效延年益壽,頗受中醫所採納推崇。

將中醫學與現代西方醫學相比較時,中醫學常被歸為傳統醫學的範疇。中醫認為,調正人體氣的流動和陰陽平衡才是疾病痊癒的關鍵,這與西方唯物的辨證論治體系之西醫觀念大相逕庭,按照西醫的方法邏輯,研究人體疾病須從現代病理學、生理學、微生物學、藥理學等醫學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小至細胞、大至身體系統。中醫學則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來診斷出疾病的病位、病因及病性,依據病情來調配中藥。中醫學運用中藥治病,不只是看藥物「本身」,還要看天、地、人。中藥是天地所生,天,生四氣;地,生五味;人因而得天地之「全」,藥則得天地之「偏」,因此,運用中藥的「偏性」對症下藥,將具有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偏性的藥材調配處方治療疾病,或是以針灸穴位、舒筋導引的方式來治療疾病,如針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方式處理病痛。中醫除了能治療已經產生的疾病,也能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完全顯現之前,在脈象、形色上已產生某種程度的氣血紊亂,中醫能在人體處於亞健康情況下,進行調理改善,因此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的「上工治未病」觀念,是中醫的治療特色,具有食療養生、預防疾病觀念。

「漢醫」,又稱漢醫學或漢方醫學,此詞一是來自日本之稱,一是來自清代的稱呼。漢醫是在中國的漢民族所發展出的傳統醫學思想及治療技術,故稱為漢醫學。隨著漢文化發展傳至韓國、越南、日本等地,與當地醫學結合而形成各種不同流派。日本最早使用「漢方醫學」這名詞,在江戶時期,日本人用這個名詞來與他們本土醫學—「漢方醫學」,及西方醫學—「蘭醫學」(荷蘭),來作區分。在清朝時也使用「漢醫」這名詞,清後民國時期,也用國醫來稱呼。日本的漢方醫學,南韓的韓醫學,北韓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

在現代的世界醫學發展已由過去的「疾病治療」走向「促進健康」之趨勢,中醫「治未病」之概念也逐漸受到重視。尤其人口老化問題對社會所帶來的挑戰,逐漸成為各個國家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老年人口的生活品質,健康是主要關鍵,而如何提升國民健康、改善生活品質,進而降低國家醫療負擔,中醫在保健和預防疾病方面可提供很多貢獻。在歐美國家,構成傳統中醫醫療體系的方法,如針灸、太極及中草藥產品,已成為許多臨床研究和科學論證的主題,現在美國有大型醫院的急診室引進針灸來為患者減輕疼痛,以減少止痛劑的用量,義大利和美國的醫院也有使用針灸為創傷症候群的患者進行治療,在法國、德國都有醫生陸續投入中醫研究,學習經絡穴位。在台灣中醫與西醫也開始合作,有些醫院也投入中醫與西醫合療的實證與研究,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ccih.nih.gov/heal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hat-you-need-to-know

(2)   維基百科

(3)   中醫藥文化如何承載「儒釋道」的思想精華https://read01.com/MoBoL7.html#.Y2hiq3ZByyI

(4)   黃帝與中醫藥起源https://www.epochtimes.com/b5/6/11/1/n1506533.htm

(5)   儒家思想與中醫天人合一觀https://read01.com/zh-tw/nD8j8G.html#.Y2iuJ3ZByyI

(6)   中醫西醫怎麼選?了解科學實證與陰陽平衡的醫療差異

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general-health-knowledg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s-western-medicine/

(7)   神農氏http://www.shen-nong.com/chi/principles/holism.html

(8)   胡塗醫《醫易閑話》三采文化出版

(9)   中醫與漢醫的歷史脈絡:其實早在日治初期就有「台醫、台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7319

(10)   直面大趨勢 /中醫產業的下一步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3/post/202001210012/

(11)   中西醫合療處置急症 花蓮慈濟成效佳https://n.yam.com/Article/2022070346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