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曾文陽等人在中國水產月刊及水產養殖 (Aquaculture) 期刊上發表赤點石斑 (Epinephelus akaara) 及鑲點石斑魚 (E. amblycephalus) 雜交的初步研究並描述雜交仔稚魚的培育過程 (曾與潘,1979; Tseng and Poon, 1983)。宋與許 (1987) 以鱸滑石斑 (E. tauvina) 雌魚及赤點石斑雄魚進行雜交,其子代表現出成長快速的雜交優勢,生長速度比赤點石斑快50% 以上,並有較佳的抗病力。Yeh et al. (1991a, b) 發表點帶石斑 (E. coioides) 及瑪拉巴石斑 (E. malabaricus) 的雜交繁殖試驗,描述雜交後受精卵發育過程並以雜交種與點帶石斑親本進行發育速度比較、測定不同鹽度下的孵化率,結果顯示雜交種石斑在鹽度25 psu以上所需孵化時間較短,孵化率則以鹽度15-35 psu較佳。
Ch′ng and Senoo (2008)發表棕點石斑及俗稱龍膽的鞍帶石斑 (E. lanceolatus) 雜交報告,其雜交種在國內稱為龍虎斑或珍珠龍膽,另外,點帶石斑與棕點石斑的雜交試驗也有學者投入研究 (Koh et al., 2008)。2009年中國大陸廣東省大亞灣水產試驗中心分別培育出四種雜交石斑,該計畫以點帶石斑為雌性親魚,進行種間、屬間、亞科間及科間雜交試驗,探討了石斑魚遠緣雜交的可行性。選育青龍斑 (點帶石斑X鞍帶石斑)、虎龍斑 (棕點石斑X鞍帶石斑) 兩個具有顯著生長優勢的雜交種。點帶石斑與鞍帶石斑雜交後受精卵能正常發育並孵化出仔魚,而子代呈現顯著的生長優勢 (楊,2010; Koh et al., 2010)。
Li (2013) 進行俗稱油斑的褐石斑 (E. bruneus) 雌魚與七帶下美鮨 (Hyporthodus septemfasciatus Thunberg, 1793; 同種異名: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舊稱七帶石斑) 雄魚的雜交,上述種類分布於溫帶水域,因此雜交子代飼養於水溫21-22.5℃環境中,雜交受精卵卵徑0.86 ± 0.03 mm,經過35小時又20分鐘孵化。因為水溫較低,孵化時間較國內常見的養殖石斑魚長 (Doi et al., 1991; Ho et al., 1997; Zou et al., 2003; Leu et al., 2005)。
Yang et al. (2014) 以HCG (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 及LHRH (促性腺激素釋放素) 注射褐石斑雌魚催熟採卵,並以赤點石斑雄魚精液混合,雜交受精卵卵徑0.86 ± 0.02 mm,在水溫26 ± 0.5℃、鹽度32 psu條件下經約25小時孵化,而Li et al. (2015) 考慮雲紋石斑 (E. moara) 及赤點石斑雌魚的性成熟體型,認為赤點石斑成熟年齡較早,在實際管理上較簡便且可操作性較高,因此以赤點石斑做母本,其雜交子代生長速度特徵接近雲紋石斑,外部形態特徵則接近赤點石斑,在室內養殖可正常越冬,證實正反不同雜交組合仍有經濟價值。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