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後頜魚(Opistognathus castelnaui)
卡氏後頜魚(Opistognathus castelnaui)在水族界常常被稱為大嘴鰕虎,但其實牠是屬於後魚類。本科魚類通常具有一對瞳鈴大眼,並且集中在前側,加上那個大嘴,實在很像海綿寶寶卡通裡面的鄉民。事實上,後頜魚也是棲息在海底,尤其是周圍有礁石環繞的沙地環境。雖然後頜魚科的魚種並不算常見,但牠用那張大嘴互相威嚇及護卵的行為,偶爾會在社群網站的轉貼中流傳。而後頜魚挖沙築洞的行為,在近期廣為流傳一隻羅氏後頜魚挖的洞被另一隻鰕虎一直填沙的影片,歹厝邊的行為令人莞爾。
卡氏後頜魚分布於東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熱帶地區,臺灣目前在南部、澎湖及小琉球有發現紀錄。通常棲息在沿岸淺水域砂石礫底質環境,曾經在水深100公尺處發現。以小魚及甲殼類等為食。
卡氏後頜魚的身體呈短棍狀稍側扁,頭大眼大吻短,眼睛向前方靠近。上下顎都有小而尖利的牙齒。上顎骨後緣尖突,向後到達或超過鰓蓋的邊緣。頭部無鱗,身體披有很容易脫落的圓鱗。活體時顏色變化大,死亡及浸漬標本身體一致呈暗褐色,腹面顏色稍淡,體側有2列不規則的縱紋,背鰭基部有7-9個黑色斑塊,上顎後緣的內側末端黃色,上面有一個黑色ㄍ字形的斑紋。
卡氏後頜魚的學名是由Pieter Bleeker先生在1859年時所發表,種小名castelnaui是以法國外交官和魚類學家 Francis-Louis de Castelnau (1812-1880) 的名字命名,英文俗名Castelnau's jawfish同樣也是紀念Castelnau。而屬名Opistognathus如同中文屬名一樣是後頜(在頜部之後)的意思,jawfish當然也是形容這種魚有特別的上顎。
為什麼後頜魚有這麼特殊的上顎呢?這種挖洞而居的魚類有相當的領域性,當入侵者到來時,牠的雙顎可以張到很大來嚇阻敵人。另一方面,後頜魚生殖的時候,雄魚會將整坨的受精卵塊放到大嘴中,時時讓新鮮的水流通過,這樣的保護會一直到小魚孵化,顯然是個慈愛的父親呢!
本文來源:水產試驗-水產電子報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水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