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烏魚文化 / 信魚與台灣 / 紅毛港地區的烏魚文化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紅毛港地區的烏魚文化
發文日:112/06/20

   紅毛港地區捕撈烏魚作業,由來已久,遠至日本治台以前即已開始,紅毛港向來為台灣之烏魚主要產地,民國五0年代由於烏魚漁獲量豐碩,經濟情況相當繁榮,漁民收入所得甚高,比公教人員薪水多達數倍。在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冬至前後的烏魚季節裡,紅毛港漁民以八艘竹筏作業,其中二艘大竹筏、六艘小竹筏,每筏約二至三人,合計約二十幾人,組成為一筏組,並設組長一人(俗稱帳籬,「張釐」是紅毛港特有的稱呼。為筏組的領導指揮者,也須下海捕魚,但可多分一份漁獲為報酬),記帳一人,煮食一人由村裡年紀較大的歐吉桑擔任採買與烹飪,組員們共同生活,其一切生活起居以及作業事項,悉由組長負責即指揮,全體成員均絕對服從。漁民除在本地外,更遠至東港、林邊、枋寮、枋山、楓港及車城等地作業,由於捕撈烏魚作業都在海上進行,休息、吃飯、睡覺再回到[米藏]仔寮。因此在作業區附近之海邊搭建臨時茅屋(俗稱[米藏]仔寮),一般而言多數 寮最遠蓋在平埔厝(東港舊船頭里)附近,亦有少數漁民遠至楓港附近搭建[米藏]仔寮。過去紅毛港漁民[米藏]仔寮最多達到五十幾甲(間)。紅毛港最興盛的時期,連小琉球、東港、枋寮的人都來這裡當漁工。
  [米藏]仔寮都是由漁民們自己所搭蓋的。要先搭竹子為架構,再覆蓋上稻草。並擇吉日住入稱為入寮,有如新居落成一般,並祭拜神祇,宴請鄰近之親朋好友,於門口張貼門聯。其門聯常以對如次:「即日入寮天賜福,良時出海水生財」為對聯,並外加「入寮大吉,出海大吉」等吉祥字句,應用於入寮及出海時之祝詞。以上對聯,於民國三年曾有歐明由澎湖至紅毛港教導漁民撰寫漁寮專用聯對,文句淺白通俗,甚為漁民所喜愛,因此所有漁寮內外均書寫如上述對聯,沿用至今。
  據老漁民所傳述,漁民捕撈烏魚時之習俗禁忌,一、漁民在漁寮共同生活中,不得私自與妻子同房,若妻子生產未及滿月時,絕對不得進入妻子房內。二、絕對不得參與喪葬事宜,甚至父母或尊長死亡時亦不得見過死人,不得參與喪事。三、用膳時,盛飯切忌講底飯(閩南語發音),必須講添(天)飯,因為捕撈烏魚時,烏魚必須浮游於海中方能捕撈,底飯的「底」有烏魚沉底之諧音,無法順利捕撈烏魚之意。
  過去漁民捕撈烏魚範圍最北到達茄萣,烏魚於茄萣附近海域開始浮上,適合傳統漁網的深度捕撈;南到恆春、楓港、車城一帶,附近常有落山風吹襲,風力強勁,帆筏難以操作駕駛,因此大部分的漁民以此為限。從紅毛港到枋寮之間的海域,烏魚仍是以零星狀態洄游,一直到平埔厝、枋寮、獅頭山一帶的外海,無風時,會遇到烏魚「結柱」的情形。烏魚在海面下集結洄游,由於魚群非常密集又不斷上下迴旋,從海洋側面看起來好像呈圓柱狀,這就是「結柱」現象。海面會因烏魚快速滾旋而形成水霧,烏魚「結柱」時,魚群萬頭鑽動,上層的魚下不去,下層的魚拼命往上層擠撐,致使上層的烏魚無法下沉,長時間受炙熱陽光的照射,而被曬焦死亡。遇到烏魚「結柱」時,曾經有漁民在竹筏上用鏢槍射到四百多尾烏魚,過去因捕魚技術不發達,漁網材料缺乏堅韌,此時若想用漁網去捕捉,會被大量的烏魚群掀起或撐破漁網,反而得不償失。冬至後烏魚繼續南下至鵝鑾鼻海域,大約十多天後,再游回來,回來時母烏以產完卵、精疲力盡,只剩空殼,肉質變差,這就是「回頭烏」。
  烏魚最怕海豚,只要海豚一來,烏魚便無處躲藏,爭先恐後逃竄;但海豚最怕漁網,只要見到漁網就不敢靠近,這時候趕快下網,烏魚很快就「自投羅網」,密密麻麻的網目上,全都是活蹦亂跳的烏魚。曾經從傍晚放網,到隔天天未亮前,總共捕獲七萬多尾,漁獲量相當驚人。
  漁民烏魚豐收後,會邀請歌仔戲班來演戲酬神,此時[米藏]仔寮內會有「拜帳籬(張釐)」的活動。歌仔戲班白天、晚上各演一場戲,同時利用演戲的空檔進行「拜張釐」活動,以討好東家的歡心。「拜張釐」活動在[米藏]仔寮內進行,戲班請漁船東家扮成「張釐」作大位,由俊美漂亮的小生、小旦穿著戲服,向東家膜拜,口中並念著:「張釐伯仔今年給我拜,阮明天卡擱來」;「阮明年卡擱來」是吉祥話,意指:讓我們戲班子明天能再來貴寶地演戲酬神,也就是祝福明年東家漁獲更豐盛、賺更多錢。東家聽了,十分高興,會在桶盤上放置最高檔的烏魚子和一大包紅包答謝戲班,雙方皆大歡喜。
  在紅毛港捕撈烏魚的[米藏]仔,是屬於旋網類之有囊旋網,其操作均用帆筏,作業效果甚佳,一時風行南部沿岸漁村,其時並有其後之中洲居民使用繪仔網(捕魚網),於旋網圍繞完畢後,以之捕獲魚群,兩者相輔相成,成績輝煌。此種傳統作業方法一直流行至民國三十九年,而後巾著網動力漁船出現,逐漸沒落,長達百餘年的烏魚[米藏]仔作業法,在不到幾年的時間內,終於被淘汰而消跡。巾著網漁業是小型圍網的一種巾著網都是二艘船合作,搜尋到魚群後放下漁網,將魚群包圍住後拉緊網底的繩索使網變成袋狀,就可將魚兒捕到,亦可用來捕捉烏魚。
  民國七O年代以後,由於過度捕撈,沿海生態破壞,烏魚產量銳减,隨著大環境的沒落,紅毛港漁船大量減少,昔日每逢烏魚季節來臨時家家戶戶製曬烏魚乾、烏魚子已不再復見,僅於少數居民於市場中購買烏魚製作加工,而烏魚的來源,大多數向大陸漁民購買或養殖業生產,僅少數由台灣漁民所捕獲。如今紅毛港遷村在即,昔日輝煌的烏魚歲月也將畫下句點。

 

資料來源:紅毛港文化園區-烏魚的故事

https://www.hongmaogang.hmg.org.tw/home02.aspx?ID=$1004&IDK=2&EXEC=D&DATA=1178&AP=$1004_HISTOR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