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蝴蝶蘭原生種經長年濫採,在原生地已瀕臨絕跡,現在僅能在趣味及營利栽培者或試驗單位的種源苗圃中見其芳蹤。
在恆春半島及台東以南之山地,海拔800公尺以下,靠近東岸山脈之亞熱帶雨林及熱帶叢林內有許多台灣蝴蝶蘭的蹤跡,太麻里、大武、安朔、大樹林山等地,過去常有採集記錄,蘭嶼亦有出產多著生於當地最豐富之各種榕樹上。台灣蝴蝶蘭自參加國際蘭展得獎以來,身價百倍,採集者日多。山地野生者採集殆盡,近來在台東以南山區已很難發現。
以下將介紹四個主要的蝴蝶蘭原生地:台東縣大武鄉、台東縣蘭嶼鄉小蘭嶼、台東縣太麻里鄉及恆春半島。
台東縣大武鄉
位於東部與西部交通孔道南迥線上大武鄉,有著濃厚的小鎮風情,聚落建築及風土民情,尚保有台灣二、三十年前色彩。
大武鄉為台灣原生種蝴蝶蘭的產地,生長在海拔800~1500公尺的陰涼處樹幹上,屬單莖性著生蘭類,鮮少分株,因花形狀似蝴蝶而得名。
台灣原生蝴蝶蘭花姿優美,淡雅秀麗。初冬的低溫可促使花芽分化,春季三至ㄇ五月為主要的花期。早期村民亦有靠採蘭花維生者,需要花1、2天的時間才可以走進原始森林內,過程非常艱辛。後因蘭花大量人工繁殖,採蘭這一行才逐漸沒落。
台東縣縣政府:https://www.taitung.gov.tw/default.aspx
台東縣蘭嶼鄉小蘭嶼
蘭嶼舊稱紅頭嶼,位於東經一二一.三度緯度二二度。離台東南方四九海浬西距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僅四一海浬,北方隔海距離四十海浬處與綠島互為碕角、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東為一望無際太平洋。島嶼呈掌腕由東南向東北,面積滿潮時四五.七四公里,周圍全長三八.四五公里,環島全長為三六.五公里,僅次於澎湖島,而成為台灣第二大島,另在本島東南方三海浬處,有一小島稱為小蘭嶼,面積為一.六平方公里,環島全長四.三公里,海岸多為懸崖,且島上缺乏水源及耕地,故至今無人居住。
1947(民國36年)省政府以本島產蝴蝶蘭,更名為“蘭嶼鄉”,轄椰油、紅頭、東清及朗島四村隸屬台東縣。
蘭嶼資訊服務網:https://www.lanyu.gov.tw/home.php
台東縣太麻里鄉
太麻里鄉位於台東縣東南沿海,北以知本溪與卑南鄉為鄰,南以大竹高溪和大武鄉為界,東濱太平洋,西依中央山脈,金峰、達仁兩鄉毗連,呈南北狹長之分布;除沿海平原外,大多為山地。台灣蝴蝶蘭在此有採集紀錄。
太麻里是台東往南的首要農村聚落,經濟作物有金針、釋迦、生薑、鳳梨、洛神花、高山茶、火龍果、荔枝、枇杷、荖葉、荖花、波羅蜜等,由於土質良好、陽光充足,釋迦、金針、太峰高山茶享有盛名。尤其是釋迦果實特別碩大香甜,產期又早,幾乎已成太麻里的代名詞,為果農帶來了不少財富。
黑潮的經過,也使太麻里成為重要的漁場,沙灘上釣客絡繹不絕。三和村外海設有鰹仔罾(定置漁場),每日兩次的收網捕魚,已成為後山特殊的漁業文化。
台東縣縣政府:https://www.taitung.gov.tw/
恆春半島
恆春的古地名,據說有:「瑯嶠」、「娘嬌」、「郎嬌」、「Longkiauw」等。其中最常聽到的是:「瑯嶠」,這原本是排灣族原住民對恆春半島這塊土地的稱呼,只是翻譯上的不同,例如「Longkiauw」就是荷蘭文的音譯。
關於「瑯嶠」的字義,有很多說法,而根據原住民的語言來說,「瑯嶠」是對恆春半島一種野生「蝴蝶蘭」的稱呼,為什麼恆春半島和「蝴蝶蘭」有關呢?因為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前的恆春半島的自然生態環境非常豐富,尤其是遍地野生的「蝴蝶蘭」,更是吸引人的目光。所以原住民稱這片土地為「瑯嶠」,就是指開滿蝴蝶蘭的土地。
不過因為後來這裡的蝴蝶蘭太有名了,吸引國內外的人爭向購買,整個恆春半島的蘭花被採擷一空,所以也看不到當時美麗的景象了。
也有人認為「瑯嶠」是「琉球」的意思,只是讀音上的不同。 這個說法是根據歷史上「瑯嶠族」的風俗習慣、文化民情都不同於後來的排灣族,所以認為「瑯嶠族」其實是「琉球人」,是從日本沖繩漂流過海,來到恆春半島居住生活。
以上幾種來源之說,也透露了恆春地區自古以來多采多姿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種苗改良繁殖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