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茶言觀色 / 茶葉小常識 / 茶改場赴臺灣原生山茶南投眉原山探查記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茶改場赴臺灣原生山茶南投眉原山探查記
發文日:113/01/11

文/圖: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一、前言

茶樹原種(Species)主要以小葉種(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及阿薩姆茶樹(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兩個分類群做為育種的種原;而臺灣原生山茶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學名為 Camellia formosensis,經重新定義為種的地位後,更增加茶樹育種上種原的多樣性。

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於 112 年 10 月 31 日,在蘇宗振場長帶領下,包含邱垂豐副場長、吳聲舜秘書及各級主管等 14 人,一同攀登眉原山,進行臺灣原生山茶調查(圖一及圖二),以瞭解其生育地及族群狀況,作為臺灣茶樹種原資源未來規劃之參考。

圖一、眉原山為臺灣原生山茶天然族群

圖一、眉原山為臺灣原生山茶天然族群

圖二、左:蘇宗振場長及同仁與大原生山茶樹留影;右:調查人員簽名留念

圖二、左:蘇宗振場長及同仁與大原生山茶樹留影;右:調查人員簽名留念

 

二、眉原山臺灣原生山茶的調查與利用

目前可找到最早至眉原山調查臺灣原生山茶的紀錄為 1935 年中央研究所平鎮支所長谷村愛之助與魚池持木農場員工等 10 餘人進行三天之調查,並留存一份採集自臺中州能高郡バイバラ(音譯日文漢字為眉原)蕃地「自生茶樹」的標本(圖三),爾後陸續有植物學家至此採集標本。1939 年開始蒐集該處種苗栽種於魚池試驗支所(今本場中部分場前身);二戰後於 1950年起持續調查其生長狀況,並蒐集至分場培育,至今育種人員仍持續傳承該山區之種原資訊。

在育種成果方面,1999 年本場中部分場發表以阿薩姆種的緬甸品系為母本,臺灣原生山茶為父本,育成適製紅茶的臺茶 18 號(商品名為紅玉);臺灣原生山茶被中央山脈隔離,形成特殊分布的東部族群永康山茶,被認為是臺灣原生山茶的變種,學名為 Camellia formosensis var. yungkangensis,東部分場於 2019 年發表以永康山茶育成的臺茶 24 號(商品名為山蘊),為適製綠茶及紅茶之品種。2021 年臺灣原生山茶新增為林下經濟品項後,中部分場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蒐集眉原山種原進行臺灣原生山茶優良品系篩選,以作為未來林下經濟種植時之純系臺灣原生山茶種原。

圖三、1935 年谷村愛之助採自眉原山之標本(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

圖三、1935 年谷村愛之助採自眉原山之標本(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

 

三、眉原山臺灣原生山茶天然族群狀況與保育策略

眉原山野外調查,穿梭於樹林間,主要以樹型、樹皮、葉、花及果實等外觀作為樹種鑑別依據。臺灣原生山茶的樹皮略呈白色,子房與幼芽皆光滑無毛(圖四)。從停車處海拔 1,250 公尺開始沿途可見零星散布之臺灣原生山茶,1911 年日人沿此稜線開闢隘勇線進行樟腦之伐,現今成為租地及造林砍伐跡地,推測稜線以西可能遭受人為干擾而致臺灣原生山茶族群較分散;沿東北西南向稜線直至海拔 1,550 公尺處,為茶樹族群最集中區域,根據 1989 年資料顯示,其核心分布範圍大約 40.5 公頃。此次調查最大株之胸徑為 27.3cm,地徑圍 109.5cm(換算地徑為 34.8cm)(圖五),以該茶樹為中心所呈現的胸徑 - 株數分布呈現鐘形分布(圖六),上層優勢木主要為殼斗科、樟科及山茶科等,臺灣原生山茶受優勢木壓抑,生長受抑制,且天牛為害嚴重(圖七),造成該處臺灣原生山茶在野外呈現種原逐漸減少的情形,天然更新受限制,有學者建議列為「易受害」等級之植物,可以就地保育( in situ conservation)的概念設置保護區保存臺灣原生山茶的生育環境,並以移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的概念收集臺灣原生山茶種原以品種園保存。

 

四、結語

眉原山為臺灣原生山茶目前發現天然族群的最北界,為茶樹重要的種原中心之一。該場同仁前往該處實際瞭解族群天然分布狀況,期望臺灣原生山茶種原永續利用,傳承歷來茶業育種人員持續不懈尋找種原之精神。

圖四、臺灣原生山茶的子房與幼芽皆光滑無毛

圖四、臺灣原生山茶的子房與幼芽皆光滑無毛

圖五、眉原山之臺灣原生山茶最大株胸徑(左)及地徑(右)

圖五、眉原山之臺灣原生山茶最大株胸徑(左)及地徑(右)

1130111-6

圖六、臺灣原生山茶之胸徑 - 株數分布

1130111-7

圖七、天牛為害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