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芻料供應量不足,亟需建立具有效率及效益的短期優質芻料生產模式。本研究主要目的為評估具有生產潛力的短期芻料作物與建議地區短期芻料作物輪作生產模式。在彰化縣、臺南市及臺東縣等3 個地區夏季種植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之結果顯示,其具耐逆境特性,適合多颱風災害的夏季生產。甜高粱臺畜1 號的平均乾物產量達到8,766 kg/ha,粗蛋白質(Crude protein) 含量( 乾基) 平均達到10.9%,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含量也達7.1%,而其中洗纖維(Neutral detergent fiber) 及酸洗纖維(Acid detergent fiber) 含量僅分別為59.2% 及32.5%,芻料品質相當優良。在3 個地區的冬季牧草評估試驗裡,燕麥在產量及品質表現皆較小麥佳。燕麥saia (Avena strigosa Schreb.) 的平均乾物產量顯著最高(P < 0.05),達22,980 kg/ha,燕麥swan (A. sativa L.) 次之,為18,210 kg/ha,而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 顯著最低,僅8,880 kg/ha,顯示臺灣冬季芻料作物以燕麥較為合適。另在臺南市進行的燕麥收穫期試驗,燕麥swan 在120 日收穫時乾物產量顯著最高為44,750 kg/ha;燕麥saia 在90及105 日收穫時之乾重產量顯著最高,分別為29,060 與31,430 kg/ha,而CP 含量則分別為11.5% 及6.7%。故燕麥saia 最佳收穫期為生長90 - 105 日最為適宜。因此,本研究將燕麥早熟品種saia、晚熟品種swan 與甜高粱臺畜1號納入彰化縣福興鄉、臺南市鹽水區及臺東縣鹿野鄉的地區輪作系統進行規劃,建議4 組新的地區芻料作物輪作生產模式,依序為A. 水稻(Oryza sativa L.) -甜高粱-早熟燕麥、B. 甜高粱-綠肥大豆(Glycine max L.) -青割玉米(Zea mays L.)、C. 綠肥大豆-水稻-早熟燕麥,以及D. 綠肥大豆-甜高粱-晚熟燕麥。其中,模式B 與D 完全為芻料作物之輪作系統。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