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研發成果 / 農產加工副產物青貯料產業鏈模式建立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農產加工副產物青貯料產業鏈模式建立
發文日:113/05/08

臺灣每年約產生500萬公噸農業生產剩餘資材,包含農產副產物(農作物收成之後所剩的部分,如稻稈、甘藷藤等)及農產加工副產物(農作物加工處理後所產生的殘渣,如檸檬皮渣、鳳梨皮渣及酒粕等),目前多以堆肥或就地翻耕掩埋等去化方式處理,但這些副產物具有高纖維、高蛋白質及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特性,具有開發成為反芻動物飼料之潛力。為推廣國內農業加工剩餘資材(農副產物)加值再利用,以取代反芻動物之部分飼糧,進行檸檬皮渣及鳳梨皮渣作青貯調製利用。結果顯示其青貯評分均達可接受~良好,且其餵飼效益與一般常規飼料組相近。透過產官合作,積極媒合農副產物原料供應者、運輸業者、青貯料製造者及畜牧業者進行產業串連,建立農副產物青貯料產業鏈供應模式。目前已成功建立南部2條農副產物青貯料供應產業鏈,一為屏東在地農副產物原料供應廠商-屏東縣檸檬運銷合作社串連良牧畜牧場,二為臺南在地農副產物原料供應廠商-冠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串連青貯料供應利用配合廠商-台以八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該產業鏈模式可有效節省處理農副產物清運成本,降低畜牧業者飼料成本及對進口飼料的依賴;在社會效益上,能提升農副產物資源循環再利用,促進永續農業發展,若以每場200頭乳牛及30%的農副產物取代量估算,每年可取代飼糧總量約219 t,相當每年可減碳110 t CO2 e,達兼顧產業面、環境面與社會面的三贏局面。(鍾萍、范耕榛、林正斌、李姿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