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葡萄界裡最難呵護的資優生-巨峰葡萄來說,雖然是由日本傳進的外來品種,但台中新社鄉白毛台的葡萄產銷第三班卻將之發揚光大,以純熟技術栽種培養,不僅每年以150多噸的產量外銷給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榮登全臺葡萄外銷產量第一名,也因為其優越的品質,獲選為新加坡航空和港龍航空國際線頭等艙所享用的水果之一,連嘴巴向來挑剔的桃太郎們也大呼滿意!這的確是台灣農業一項了不起的驕傲。
傳承外銷傳統並發揚光大
張國興表示,白毛台的巨峰葡萄種植,起源於60年代初期,當時由商人帶回了日本的巨峰葡萄品種來台試種,新社鄉的白毛台就是產區之一。此地瀕臨大甲溪畔,是一處海拔700公尺的山坡台地,日夜溫差大,正是適合葡萄生長的最佳環境,所種出來的葡萄不但甜度濃、果色深,香氣也夠,品質相當優越,因此大約在1977年(民國66年)左右,在當地的農業研究班的主導經營下,已經開始外銷日本了。
葡萄裡的嬌嬌女—巨峰葡萄
巨峰是日本的品種,許多日本農夫都因為培育過程辛苦而放棄,但張國興卻認為,巨峰葡萄是食用葡萄種類裡最難栽培的品種,如果能種植成功同時又兼顧得了品質,門檻自然更高,別的國家技術不夠,難以取代,將更具優勢。
張國興強調,因為巨峰葡萄口感上乘,所以顯得脆弱,往往只要一有病蟲害就損失慘重,唯有「勤勞」才是讓葡萄確保品質的唯一方法。葡萄栽種過程包含了剪枝、插枝栽種、等待發芽成株、移植栽種,以及開花結果後的疏果、套袋、採收等等,固定的工作從開始剪枝至採收大約需要130~150日的工作天,中間還需要固定的澆水、施藥、施肥等,而照顧巨峰葡萄則必須更為勤勞,農夫必須常常來果園巡視觀察,在未得病前就勤於做預防的動作。果農最辛苦的地方,就是必須要在炙熱的陽光裡剪枝採收,面對著似乎是要將人給蒸發掉的天氣,張國興總笑著說:「這就是所謂的「對日抗戰」啦!」
重質不重量的嚴格管控法
白毛台的巨峰葡萄一年兩收,分為季節性的夏果與冬果兩種,夏果採收的時節在每年的7月底~9月,冬果則在每年12月~2月間。一般而言,冬果的硬度好、著色度夠(果色夠深)、肉質也較Q,但唯一缺點是口感比較酸(因為日照時間較少);而夏果的成品特色則正好與冬果相反。
張國興表示,控制品質的方式就是產量不能太高,這樣才可以讓所有的葡萄全數轉色(轉黑)轉甜。一般果農為了讓產量增加,對於疏果部分做得不夠徹底,因而葡萄在分散了甜度後,常常無法全數著色,色澤上就輸了一截。張國興說:「有經驗的果農要懂得做產期調節,要知道如何克服冬果的酸與夏果軟、著色差的問題,憑經驗依據當時天候狀況做好年度規劃。」例如冬果若雨水不夠時,他會用手一棵棵地慢慢澆水,讓果實攝取足夠的需要;他強調,品質好的葡萄不是最大串的,主要在葡萄的養分,為了讓甜度與色澤足夠,他寧願將80顆的果疏成40顆,讓每顆都營養飽滿。
富含健康滋味的果粉
由於日本人吃葡萄都是連皮一起吃,外銷時的檢驗得更加嚴格,這也讓張國興格外重視施藥與施肥的部分。在農改場與農會的協助之下,首先建立了「葡萄病蟲害防治曆」,幫助班員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並減少農藥施用量。同時,為提高葡萄品質,張國興以套袋方式,減低病蟲危害的可能性。接著他運用合理化施肥的方式,鼓勵班員一同將施肥成本降低,並加入農業產銷基金會輔導的安心蔬果供應體系,運用比政府吉園圃標準更嚴格的農藥施用方式,確保到消費者手中的水果絕對沒有農藥殘留。
張國興說:「我生產的巨峰葡萄絕對著色完整,每顆都像是黑珍珠一般,擁有綿密的果粉附著在果實上。」他進一步分析著,一般消費者難以辨別的葡萄果粉與農藥殘粉(藥斑)的差別,果粉是均勻分布在果實上的,而藥斑則是點狀或圓圈狀的,比較不均勻。
外銷穩定 內銷也開展
在產品外銷部分,張國興認為最艱難的就是在葡萄的保鮮上,由於葡萄不耐久放 所以在輸送上更需要注意與小心,因此他大手筆地購買了冷藏車與冷藏設備,就是要確保消費者在拿到產品時,有最鮮甜的葡萄可以品味。很少有葡萄果農願意投資成本在週邊設備上,但張國興卻很堅持,他認為外銷出去的水果就是代表台灣形象,任何能讓形象提昇的環節都要注重。
除了外銷,從1998年開始,張國興也逐漸將觸角延伸至國內市場,採取直銷的方式,將他自己的果園產品推薦給國內的消費者。「堅持品質、讓客人吃不到時會想念。」是張國興對自己葡萄的自信。突然覺得,閃耀深色光芒的巨峰葡萄不再只是水果而已,而是一個用心經營的果農,用近30年的歲月累積淬鍊出的完美結晶。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