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石斑魚的同類相食 / 小嘴虎斑的無奈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小嘴虎斑的無奈
發文日:114/03/15

石斑魚是台灣重要的經濟魚類,但在養殖過程中,魚苗之間的殘食行為(cannibalism)往往是導致存活率低的重要原因。過去研究發現,點帶石斑魚(Epinephelus coioides)與鞍帶石斑魚(俗稱龍膽,E. lanceolatus)的殘食模式相似,當攻擊者的體長約為獵物的1.3 倍時,即可順利吞食。然而,研究人員在觀察棕點石斑魚 (俗稱虎斑,E. fuscoguttatus)時,發現它的殘食行為與前兩者大不相同,經常發生殘食失敗,導致雙亡的情況,這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

石斑魚苗在體長約 13–16 mm 時開始發生殘食,通常會從獵物的頭部咬住,然後水平吞入。然而,這個過程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攻擊者的嘴寬(MW)是否大於獵物的體高(BD)。如果嘴巴不夠大,獵物就無法完整吞入,可能會導致兩條魚同歸於盡。

研究發現,虎斑的嘴巴相對於體型較小,而體高卻發育得較快。當虎斑試圖吞食比自己小的魚苗時,經常因為嘴巴張不開而卡住,形成「兩敗俱傷」的悲劇。根據數據分析,虎斑的攻擊者體長必須達到獵物的1.44–1.52 倍才能成功吞食,遠高於點帶石斑與龍膽石斑的 1.3 倍門檻,這證實了虎斑的「小嘴問題」。

總結來說,虎斑因為嘴巴發育較慢,導致吞食困難,這與其他石斑魚不同。這一發現不僅幫助我們了解石斑魚的行為,也提供了改善養殖管理的新思路,未來若能針對不同魚種制定更精細的管理策略,將有助於提升石斑魚苗的存活率,促進養殖產業的發展。

 

DSC01634

圖. 殘食失敗造成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雙雙死亡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