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翅揹蝗 (Pinkwinged grasshopper)
學名:Atractomorpha psittacina de Haan
紅翅揹蝗(Atractomorph
psittacina de Haan)通稱小蝗蟲,雜食性。為甘蔗、水稻與其他多種農作物之害蟲,但均未造成大害。蘭園設置在稻田附近或雜草叢生處,經常有本種小蝗蟲飛進蘭園危害植株及花朵。危害蘭科植物之小蝗蟲尚有多種,如
Trilophidia annulata、Phlaeoba infumata 與
Aiolopus tamulus 等,於此僅就一種形容之。
危害狀:
本種為小型種,危害蝴蝶蘭葉片、花梗與花瓣。葉片被害後形成大食痕,幼嫩花梗被害時,嚴重者會折斷,花瓣被嚼食後,花朵殘缺不全,影響美觀並失卻商品價值。
害蟲:
一、 |
分類:
Orthoptera (直翅目)
Acridiidae (蝗科)
|
二、 |
分佈:主要分佈於臺灣、日本本州、琉球、中國大陸等地。
|
三、 |
寄主:
本種害蟲寄主有甘蔗、水稻、玉米與禾本科雜草,也危害蝴蝶蘭。
|
四、 |
形態: |
|
1. |
卵:黃白色,呈圓柱狀略彎曲,產後成卵塊。 |
|
2. |
若蟲:若蟲身體特徵與成蟲相似,無翅與未成熟的生殖器官,剛從卵孵出來的若蟲體形很小,幼小的若蟲一邊生長,一邊要經過數次脫皮,每脫皮一次身體即增大些,身體背方的翅芽也跟著逐漸長大,最後終於長為成蟲。 |
|
3. |
成蟲:淡綠色,小型種,體長雌30-40 mm,雄22-28
mm。頭呈三角形,頭頂向前方突出,背面扁平,中央有一條細縱溝並延伸到後頭之後緣。顏面隆起細長。觸角呈劍狀。前胸背長而扁平,後方漸廣幅。前翅細長過腹部,翅後方漸呈狹狀,末端尖銳,後翅透明,基部呈玫瑰紅色。後腳腿節細、短,未及腹部末端。雌蟲產卵管粗而末端尖形。 |
發生生態:
年發生2代,以卵越冬,3-5月間若蟲出現,6-7月羽化為成蟲,到8月產生第2代卵,10月間第2代卵經孵化並長為成蟲,此第2代成蟲再產卵於土中越冬。於夏、秋季蘭房外圍有樹木、雜草叢生時,便有此類蝗蟲由網室隙縫或溫室門窗飛入,危害幼嫩葉片,花梗或花朵。
防治方法:
一、 |
清除蘭房四周雜草及易發生害蟲之灌木及禾本科植物,減少本害蟲棲息與繁殖場所。 |
二、 |
噴施加保利50%可濕性粉劑或撲滅松50%乳劑各1,000倍稀釋液,10天噴1次,連續2
次。 |
參考文獻 :
1.
|
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財團法人豐年社。43-45頁。 |
2.
|
楊秀蘭。1994。蝴蝶蘭害蟲種類與有害動物以及其為害習性。中華植物保護學會特刊新二號。87-93頁。 |
3.
|
高野秀三、柳原政之。1942。臺灣甘蔗害益蟲編。臺灣蔗作研究會。74-75頁。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6,第76-7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