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絹病
灰黴病
炭疽病
疫病
細菌性軟腐病
褐斑病
石斛蘭葉斑病
東亞蘭嵌紋病毒
齒舌蘭輪斑病毒
胡瓜嵌紋病毒 |
炭疽病 (Anthracnose)
病原菌:Colleetotrichum
phalaenopsidis Penzig
蘭花栽培面積不如其他觀賞植物廣,且早期多屬於業餘栽培,近來則逐漸轉為大面積之經濟栽培;然業者為達最高經濟效益,往往過於密植,致使環境不佳,導致植株之抵抗力弱,而炭疽病為一弱生寄生性病原菌,此一情況下極易侵入、感染,故而病害發生率隨之提高。炭疽病病原菌亦為一寄主範圍相當廣泛之病原菌,且對環境亦無特殊之需求,故在臺灣發生非常普遍,幾乎所有蘭花品種均可被害。
病徵:
病原菌可由葉尖或葉緣之自然開口侵入,葉片受感染後,會出現針尖狀褪色小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病斑顏色亦逐漸加深,後期呈黑褐色之凹陷病斑,病斑處會出現黑褐色至黑色呈同心圓狀排列之小顆粒,此為病原菌的孢子盤,遇高濕度時會溢出粉紅色至桔紅色粘狀物,乃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堆,多數病斑會癒合成不規則之大病斑,嚴重時造成葉片乾枯、脫落。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植株較大、通風不良或管理失當時,但以高溫多濕時較為嚴重。
初期葉片上產生淡褐色凹陷之小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成圓形,病斑顏色亦轉變成褐色,後期病斑呈黑褐色凹陷。病斑之進展常受葉片之生長勢影響,可為圓形或不規則形,嚴重時多數病斑可互相癒合而形成不規則形之大病斑,病斑中央並有壞疽現象,嚴重時病斑部脫落而呈穿孔現象。環境不適合或管理失當、植株生育不良時,病斑多由葉尖或葉緣之自然開口侵入,且病勢迅速發展而導致葉片褐化、乾枯、甚而落葉,此以虎頭蘭及文心蘭最為明顯
。後期病斑處形成黑色小顆粒體,遇高濕度時可溢出粉紅色至桔紅色之黏狀物,乃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堆之形成受光照影響而常成輪紋狀。花朵被害時,呈褪色枯萎;若花苞被感染,則無法開放而提前凋謝。
病原菌:
分 類: |
Deuteromycetes (不完全菌類)
Melanconiales (黑盤菌目)
Colletotrichum |
分 佈: |
全球性分布,但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較為嚴重。在臺灣地區亦普遍發生,但以果樹發生較為嚴重,花卉則以管理不善者較易發生。 |
寄 主: |
寄主範圍相當廣泛,花卉、果樹及蔬菜均可為其寄主。 |
形 態: |
分生孢子著生於分生孢子柄頂端,長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差異極大,成熟之分生孢子堆溢出分生孢子盤而呈粉紅色至桔紅色之黏液狀。在人工培養基上產生灰色至褐色菌絲,後期菌絲特化形成分生孢子柄而不形成分生孢子盤,成熟時分生孢子極易脫落。 |
診斷技術: |
本病之病徵極為典型,病原菌之形態特徵甚為明顯,藉由病徵及病原菌極易診斷。於高濕度下極易產生黑色分生孢子盤而溢出,粉紅色分生孢子堆為相當明顯之特徵。 |
生 活
史: |
本病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為感染源,在高濕環境下發芽侵入寄主組織,並漸表現病徵,罹病後期在罹病組織上產生分生孢子盤,其內著生分生孢子,遇高濕度分生孢子釋出,再次成為感染源;分生孢子盤形成之罹病組織偶而可見形成有性世代之子囊殼,子囊殼黑色、球形具明顯口孔,多為聚生。 |
發生生態:
本病病原菌菌絲生長溫度範圍極大,3-37℃
之間病原菌之菌絲均可正常生長,但最適生長溫度則菌株間差異極大,然一般均介於 22-28℃
之間。因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見為害,但以中溫多濕季節最為猖獗,梅雨季節或颱風季節過後發生最為嚴重。植株老化或栽植環境過於擁擠時,植株之感病性亦提高。
傳播途徑:
本病菌之分生孢子藉雨水、風雨、昆蟲及人為耕作傳播。
防治方法:
一、 |
改善栽培環境,使通風良好,並降低濕度,減少病害之傳播。
(楊秀珠,1996,農藥世界160期第19頁) |
二、 |
葉片發生病斑後,立即剪除,並於傷口塗抹濃厚藥液。
(位國慶,1994,農藥世界135期第90頁) |
三、 |
目前尚無推薦藥劑,可試用: |
|
1.
|
25%撲克拉乳劑2500倍。 |
|
2.
|
50%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6000倍。 |
|
3.
|
70%甲基鋅乃浦可濕性粉劑500倍等藥劑。
(黃聰昌、李惠玲,1991,興農274期第89頁) |
四、 |
加強肥培管理:本病病原菌為弱寄生型之病原菌,往往於植株老化或栽培失當植株衰弱時較易感染,故加強肥培管理,增進植株之健康,可增進植株之抗病力。 |
五、 |
改善栽培環境:不良之環境可導致植株生育不良,或因光照不足導致植株徒長,致使抗病力降低,適度修剪植株,使通風良好、光照充足,可強化植株,增進抗病力。 |
六、 |
適度施用鈣肥,可增進中果膠層,強化細胞壁而加強抗病力。 |
七、 |
合理施用殺菌劑,於發病初期,或連續陰雨後預測可能發生感染時,早期施藥,但需注意防範藥害發生。 |
參考文獻:
1. |
張中義等。1992。觀賞植物真菌病害。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498頁。 |
2. |
Burnett, H. C. 1974. Orchid Diseases.
Florida Dept. of Agr. and Consumer Services Bull. 10. Doyle
Conner, Commissioner 66 pp. |
3. |
Engelhard, A. W., Howard, C. M. and Wilfret,
G. J. 1972. A new crown rot, leaf and scape spot disease of
statice (Limonium sinuatum) incited by Colletotrichum sp.
Plant Dis. Reptr. 56:894-895. |
4. |
Sobers, E. K. & Cox, R. S. 1973.
Anthracnose of statice in Southern Florida. Phytopathology
63:193-194. |
|
|
|
|
|
花部被害狀 |
|
葉上的同心圓孢子盤 |
(、李惠鈴,1991,興農274期88頁) |
|
(、李惠鈴,1991,興農274期88頁) |
|
|
|
黑褐色凹陷病斑 |
|
葉尖之病徵 |
(、李惠鈴,1991,興農274期88頁) |
|
(位國慶,1994,農藥世界135期91頁) |
|
|
|
炭疽病由葉尖侵入蝴蝶蘭,產生同心輪紋狀病斑 |
|
|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6,第34-3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