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阿草快報 / 風吹草動 / 太陽麻及盤固草之禾豆混植栽培模式建立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太陽麻及盤固草之禾豆混植栽培模式建立
發文日:114/04/30

 

豆科牧草在調製青貯料時必須適度混合禾本科牧草,否則不容易調製成功,若是將禾豆科牧草混植並一同收成、調製,能簡化工序、降低勞力成本。本研究之目標為確立太陽麻(Crotalaria juncea L.)與盤固草(Digitaria decumbens Stent.)混植之最適栽種比例及最適割期,試驗分別於春作(3月至5月)及秋作(9月至11月)進行,於現有盤固草地以人工撒播10、20、40及60 kg/ha之太陽麻種子等四種撒播量混植盤固草,並以一旁之純盤固草地作為對照組。分別於種植後(Days after planting, DAP)30日、45日及60日分別收穫並進行農藝性狀、芻料品質及青貯料品質之評估。農藝性狀之結果顯示總乾物產量在春作DAP30及DAP45時以40、60 kg/ha兩組高於其他組別,在DAP60時僅以60 kg/ha組高於其他組別,然而皆未達顯著差異程度。秋作雖有較高之粗蛋白質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但由於盤固草成長緩慢導致總產量低於春作。粗蛋白質含量在混植太陽麻後較純盤固草對照組為高,然而隨著種植日數的增加會逐漸降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澱粉含量則在混植太陽麻後降低。所有處理組之中洗纖維含量皆較對照組低,顯示在混植太陽麻後可以確實降低中洗纖維含量。本試驗建議太陽麻與盤固草之混植方法為春作(3月)時採用40 kg/ha之播種量,且應於DAP45時採收,其產量對比於DAP30時有明顯增長,而其粗蛋白質含量亦高於DAP60且僅略低於苜蓿,有望替代進口苜蓿乾草。調製之青貯料其Flieg氏評分點僅為50左右,屬於中等之青貯料,如能以乾草或粒狀芻料調製之方式利用較為合適。(蔡立中、張世融、李姿蓉、林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