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資訊 / 有機水稻的現在進行式 / 食農教育與綠色農村生活推動及展望研討會論文輯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食農教育與綠色農村生活推動及展望研討會論文輯
發文日:114/06/16

有機水稻 × 食農教育

──在綠色農村裡種下永續的希望

7 月 12 日,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的大禮堂迎來了「食農教育與綠色農村生活推動及展望研討會」。一天的密集交流,從家政推廣 70 年的回顧,到跨域合作、療育農業的最新趨勢,勾勒出台灣有機水稻與食農教育的未來藍圖。以下摘錄重點,帶您快速掌握——


1. 為什麼要關注「有機水稻」?

傳統稻作 有機水稻
依賴化學肥料與農藥 堅持不用化學合成農藥、肥料
生產效率高,但環境負擔大 維護土壤與生態多樣性
難以追溯產銷流程 透明可追溯,建立消費者信任

一句話重點: 有機水稻不只是少噴農藥,而是整套友善環境、強調土地倫理的耕作系統。


2. 研討會三大亮點

✦ 歷史脈絡:家政推廣 70 週年

張惠真研究員回顧 1956 年起家政推廣如何「教導一個媽媽,教育一個家庭」,今天已轉化為全民食農教育的基礎動能。
啟示: 有機水稻推廣,可借鏡早期家政班「在地示範+義務指導員」模式,把技術與生活結合。

✦ 未來策略:跨界合作

陳美芬副教授以「農場 × 學校 × 企業」為例,說明食農教育若能串聯產地體驗、校園課程與市場資源,可放大影響力。
啟示: 有機米區可與地方學校結盟,讓孩子從插秧、收割到品嘗一碗飯,完整體驗「從田間到餐桌」。

✦ 綠色照顧:農業療育

葉美秀教授分享「農業療育」概念—在友善農場中融合芳香療癒、動物陪伴、手作土窯等,讓高齡者與都會居民透過五感重拾健康。
啟示: 有機田區天然少農藥、本就鳥蟲共生,是進行身心療育的最佳場域,能開發高價值休閒服務。


3. 有機水稻 × 食農教育:可行行動

  1. 田間教室

    • 利用夏、秋兩期作,安排「插秧—管理—割稻—碾米」四階段體驗。

    • 結合感官活動:聽田蛙、聞稻香、摸秧苗、吃新米。

  2. 里山餐桌

    • 開發「一日有機稻農」小旅行,午餐強調「三低一高」:低碳、低鹽、低加工,高纖維。

    • 米飯搭配在地小農蔬果,並介紹碗內食材的里程。

  3. 農業療育場域

    • 在田區邊坡種植香草,設「稻香花茶席」。

    • 規劃【稻埂走路禪】路線,讓參與者赤足感受泥土,進行呼吸與正念練習。

  4. 數位溯源

    • 採用 QR Code 產銷履歷,公開田區管理、檢測紀錄與碳排估算;家長在超市掃碼即可回看孩子插秧照片,強化購買動機。


4. 對消費者的 3 個貼心提醒

  1. 選標章:認明「有機農產品驗證標章」或「產銷履歷 QR Code」。

  2. 吃當季:夏季適合吃一期作「新米」,口感 Q 軟,香氣突出。

  3. 存方式:有機米易吸潮,購買後分裝冷藏;室溫最佳保存期約 1.5 個月。


5. 結語

從農村家政到食農教育,我們不僅重拾了對米飯的記憶,更在有機水稻的田埂上,看見永續農業與健康社會的交集。下一次,邀請您帶著家人走入有機田,用雙腳丈量土地、用味蕾感受在地—一起為綠色農村生活撒下新的種子!

 

 

食農教育與綠色農村生活推動及展望研討會論文輯

曾康綺、蔡本原、吳建銘、楊宏瑛 主編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編印
中華民國113 年 8 月

 


 

頁次   目錄
  PDF 封面
PDF 食農教育與綠色農村生活推動及展望研討會議程
PDF
PDF 目錄
001 PDF 回顧臺灣農村家政推廣的歷史/張惠真
009 PDF 食農教育與幸福農村推動及展望/郭愷珶
010 PDF 跨界合作的食農教育推廣策略/陳美芬
031 PDF 學校推動食農教育實作體驗型教學模組之探討/曾康綺、張惠真
050 PDF 國小推動食農教育 開啟學生新視野/廖曉柔
070 PDF 農業療育的潛力與價値/葉美秀
080 PDF 在地療育庭園設計與園藝療育活動之應用/陳蓓真 、陳世芳
088 PDF 綠色照顧 美好共生/顧碧琪
100 PDF 深耕、實踐與拓邊:家政推廣與農業永續發展/林如萍
120 PDF 在地農產新應用銀髮友善食品之發展/王怡晶
128 PDF 推動農村特色家政 落實終身學習理念/謝燕如
136 PDF 綜合討論與花絮集錦/各專家學者及主持人
152 PDF 版權頁
     
  PDF 特刊第154號-食農教育與綠色農村生活推動及展望研討會論文輯-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