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鴨學堂 / 鴨隻生理 / 鴨精液冷凍保存技術:讓優良基因永續傳承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鴨精液冷凍保存技術:讓優良基因永續傳承
發文日:114/07/28

撰稿人:郭雅心

在氣候變遷與疫病威脅日益嚴峻的當下,如何保存台灣鴨種的珍貴基因,已成為鴨隻產業的重要課題。透過精液冷凍保存技術,不僅能建立完整的遺傳資料庫,也能在重大疫情發生時,迅速進行品系復育,為未來的育種與防疫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援。

目前,家禽的精液冷凍技術多以雞隻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鴨子的相關研究則相對較少。而鴨精液在冷凍保存過程中,容易受到冰晶形成、氧化壓力與低溫損傷的影響,導致精子活力下降、結構受損,進一步影響受精率。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展開一系列試驗,測試多種抗凍劑(如 DMSO、DMA、甘油)與稀釋液的搭配組合,並比較不同冷凍與解凍條件對番鴨與菜鴨精子存活率與授精成果的影響。經過持續的調整與改良,研究團隊已成功將菜鴨冷凍精子的存活率提升至約 3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也達到 80%;番鴨的試驗結果也逐步改善中,後續將持續優化技術,朝向更穩定且實用的冷凍保存方式發展。

鴨精液冷凍保存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保存本土鴨種、強化產業韌性的重要基礎。持續深耕這項技術,將為台灣鴨產業的永續發展帶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