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大型海藻的應用 / 近岸漂藻作為海草移植復育肥料 為大型藻類尋覓碳匯新路徑 / 近岸漂藻作為海草移植復育肥料 為大型藻類尋覓碳匯新路徑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近岸漂藻作為海草移植復育肥料 為大型藻類尋覓碳匯新路徑
發文日:114/08/06

澎湖寬廣的潮間帶淺坪,在不同的季節可生產大量的褐藻(囊藻、蒲枝馬尾藻、中國半葉馬尾藻等),在生態上擔綱重要的角色,包括維持沿岸海域生物多樣性、增裕漁業資源及扮演海洋生物遷徙的載具…等等。當這些大型褐藻完成生態上的角色後,脫落的藻體部分會沉入海底,並逐漸分解成為浮游生物所需的營養鹽,盡其所能為海洋生態付出最後一份心力;但也有部分尚未沉入海底前,就被海流推送至岸際,再隨著潮汐的潮起潮落逐漸被堆積於高潮線上。由於藻類生活周其穩定,藻體脫離的現象屬群體性,因此常常在短時間內整個海岸線上一下就被這些漂藻所覆蓋,伴隨而來的便是藻體潰爛,吸引蚊蟲聚集與產生不悅的味道,往往造成沿岸居民的困擾。
過去農村時期,物資缺乏,漂流近岸的藻體是農民搶著採收作為菜宅的堆肥用。但隨著科技進步,化肥的普遍性,這些天然肥料已不被青睞,甚至變成社區的困擾。以澎湖青灣內灣岸際為例,每年2-3月間,是囊藻(Colpomenia sinuosa)脫落與近岸的期間,短短200m的海岸線,脫藻堆積岸際平均寬度5m,推估每天堆積的藻量近2.4公噸,數量龐大。而澎湖岸際除青灣內灣有此現象外,海包括重光、二崁、岐頭、紅羅及白坑等,在漂藻季節上述各岸際均有類似的現象。
為使每年這些大量近岸的漂藻能再加以利用,本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將這些漂藻製成肥料供作移植復育海草生長使用肥料的應用,同時也將檢視是否可另闢這些藻體碳儲存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