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資訊 / 茶改場啟動北部茶菁分級機制 高品質茶菁引領市場潮流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茶改場啟動北部茶菁分級機制 高品質茶菁引領市場潮流
發文日:114/08/08

茶改場啟動北部茶菁分級機制 高品質茶菁引領市場潮流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指出,臺灣茶葉素以品質優異著稱,然隨著農村人口高齡化與人力資源日益短缺,採茶期間「找不到工」或「搶工」的情形屢見不鮮。有鑑於茶菁品質影響製茶品質極鉅,以今(114)年春季茶樹生育期間雨水充沛,惟3月中下旬及4月份數波寒流來襲,氣溫明顯偏低,導致各茶區採收期普遍延後7至10天,又因茶樹生育期延後,部分茶園如仍依原排程進行採摘,易出現茶菁成熟度不足之「嫩採」情形,致使後續製程掌控困難,造成茶香氣不彰、苦澀感上升,品質明顯下降。因此,為因應今年春夏兩季北部地區氣候異常對茶樹生長與茶菁品質造成之影響,茶改場啟動「北部商用茶菁品質分級標準」機制,透過推動茶菁規格標準化,協助茶農穩定生產與提升交易秩序,邁向永續與高品質併重的茶產業發展。

茶改場啟動茶菁品質分級制度 強化交易機制 提升製茶品質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推估6月份因高溫與間歇性降雨,將影響夏茶生長勢,需加強田間管理,確保茶菁品質穩定,預估產量增加約1成。蘇場長補充,國內商用茶菁多數用於冷泡茶、即飲茶及外銷原料,對原料品質安全性與一致性要求日增,若能在茶菁採摘時即完成分級處理,不僅可協助製茶廠依等級進行製程調整,亦有助於降低後續精製加工成本,提升茶品品質與生產效率。

       茶改場說明,為避免不穩定品質影響製茶結果與交易信任,本場邀集農糧署、地方農會、製茶廠及農民團體開會研議,共同啟動商用茶菁採摘分級制度,提升茶菁原料穩定性與市場透明度。本次推動的茶菁分級標準,本場曾於109年試行,今年依據操作現況,推出一套簡明易行的茶菁品質分級操作流程(表1),協助茶廠及茶農依據標準判定茶菁等級,利於生產端與製茶端品質一致的銜接與應用;另針對採收期遭遇露水或降雨等情形,亦同步提供「茶菁重量扣重估算參考表」(表2),供農民與製茶廠業者於交易時參考使用,以強化產銷雙方溝通與合理評價依據,茶菁初步分為一級、二級與不合格品三類。為強化實務應用,茶改場未來規劃導入電腦視覺辨識技術,以提升分級效率與客觀性。

       茶改場業提供與會製茶廠以壓克力製作的「茶菁品質規格標準說明圖板」(圖1),作為實務參考工具。未來茶改場將持續以北部茶區推動成果為基礎,逐步擴大至全臺各茶區,建構穩定、有韌性且具市場競爭力的茶葉供應體系,為臺灣茶產業邁向健康與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相關茶菁品質規格及分級標準,歡迎電洽茶改場林義豪助理研究員(03-4822059轉561)。

表1

表2

圖1、商用茶菁品質規格標準圖板

 圖1、商用茶菁品質規格標準圖板

圖2、茶改場召開說明會邀集製茶廠參與

圖2、茶改場召開說明會邀集製茶廠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