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資訊 / 有機水稻的現在進行式 / 中部地區水稻飛蝨類及瘤野螟害蟲發生,臺中農改場籲請稻農預防管理降低危害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中部地區水稻飛蝨類及瘤野螟害蟲發生,臺中農改場籲請稻農預防管理降低危害
發文日:114/09/17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新聞稿

彰化縣大村鄉松槐路370號

中華民國114年9月3日

 

中部地區水稻飛蝨類及瘤野螟害蟲發生,臺中農改場籲請稻農預防管理降低危害

  中部地區二期水稻目前正值分蘗期,近日經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調查發現,南彰化與南投草屯水稻田區受到水稻白背飛蝨與褐飛蝨之成蟲及若蟲聚集危害;部分田區亦發現瘤野螟幼蟲捲葉危害,該場籲請中部地區稻農注意此二種害蟲並加強防治,以確保產量與品質。

 

  臺中農改場表示,白背飛蝨與褐飛蝨之成、若蟲偏好成群聚集水稻基部及中段,吸取稻株汁液後產生危害,受害株輕者基葉黃化,危害重者則全株枯萎、倒伏,造成「蝨燒」現象。稻農可檢視稻叢基部,若發現每叢水稻之飛蝨數量達5隻時,應立即進行防治作業。瘤野螟幼蟲會將水稻葉片縱捲成苞,隱匿其中取食危害,影響葉片光合作用,進而降低水稻產量;建議農民於田間發現每平方公尺超過1隻成蛾後,於7天內施藥防治,可得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臺中改良場進一步說明,為減少此二種害蟲危害,農友可選用農藥資訊服務網( https://pesticide.aphia.gov.tw/information/Query/Bug )水稻飛蝨類核准之任一藥劑進行防治,包括:10%氟美派水懸劑2,400倍、10%氟尼胺水分散性粒劑2,000倍、10%賽速安水溶性粒劑4,000倍、25%派滅淨可濕性粉劑1,500倍或20%達特南水溶性粒劑3,000倍、30%丁基加保扶可溼性粉劑800倍等,建議施藥前可將稻田水位提高,將蟲體往上趕而增加與藥劑接觸機會,施藥時藥液儘量噴至全株至稻叢基部位置。瘤野螟防治藥劑則可選用:360g/L滅芬諾特水懸劑3,200倍、10%得芬諾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8%賽洛寧乳劑2,000倍等。該場提醒農民應施用已核准之登記藥劑,加強飛蝨類及瘤野螟的防治,並遵守每公頃施藥量及其稀釋倍數進行防治。

 

聯絡人: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陳世芳副研究員
電  話:(04)8523101轉410
e-mail:chensf@tcdares.gov.tw

撰稿人: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郭建志副研究員
電  話:(04)8523101轉331
e-mail:kuocc@tcdares.gov.tw

 

飛蝨類群聚稻穗莖桿

▲ 飛蝨類群聚稻穗莖桿

 

水稻田區發現之白背飛蝨成蟲

▲ 水稻田區發現之白背飛蝨成蟲

 

水稻分蘗期受飛蝨類危害,造成植株枯萎現象

▲ 水稻分蘗期受飛蝨類危害,造成植株枯萎現象

 

瘤野螟成蛾

▲ 瘤野螟成蛾

 

瘤野螟幼蟲造成水稻縱向捲葉危害

▲ 瘤野螟幼蟲造成水稻縱向捲葉危害

 

瘤野螟幼蟲造成水稻捲葉危害樣態

▲ 瘤野螟幼蟲造成水稻捲葉危害樣態